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云笔记 >  自媒体类 >  文章详情

二十五个字的谥号

豆豆   2025-05-16 18:20:58   15人已围观

请帮我改写以下内容: {{

二十五个字的谥号

我看过一部三国题材的电视剧,里面有一位皇帝,他一直被曹操挟持利用,最后还将皇位禅让给曹操的儿子曹丕。这位皇帝大家都熟悉,就是汉献帝刘协。有意思的是,在这部电视剧里,刘协还坐在皇帝宝座上呢,一班大臣提到他都称“献帝”,这个细节不靠谱。因为“献帝”是刘协死了之后,曹魏给他加的谥号,完整的称呼是“孝献皇帝”。汉代倡导以孝治天下,因此很多皇帝驾崩之后,谥号里头都有个“孝”字;至于“献”,聪明睿哲曰“献”。这是曹家人送给刘协的一顶高帽子:选择将皇位献出,真是太明智了。总之,“献帝”是刘协死了之后才有的谥号,他生前是万万不可能被人这么称呼的。

所谓“谥号”有几个要素:第一,这是给死人的;第二,这项称号不是人人百年之后都能有的,只有帝王、后妃、重要的大臣等相当有社会地位的人才会有;第三,谥号是由别人评定并授予的,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再由即位的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由朝廷赐予。总之,谥号就是对一个人的“盖棺定论”。

既然是对一个人总结性的评价,自然是有褒有贬。古代帝王的谥号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叫美谥,当然就是夸赞褒奖的,像文、武、景、康、明、睿,都是好字眼;第二种叫平谥,无所谓褒贬,但常常会带着点儿同情的味道,像哀、怀、悼、愍,有这些字作谥号的皇帝不是短命就是死得很惨;第三种叫恶谥,就是差评了。比如周幽王为博美女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最后丧于犬戎之祸,他的谥号“幽”表示言语行动有悖常理。隋炀帝杨广的“炀”字是唐高祖李渊给他起的,“炀”的意思是贪图享乐、荒废国事。实际上,杨广开凿了大运河、开创了科举取士的制度,历史功绩不可否定,不能因为改朝换代就给他差评。所以杨广的孙子给爷爷起的谥号就是“隋明帝”。不过想想也是,人都死了,还给个差评,确实不太厚道。所以宋代以后,恶谥就被取消了。

谥号制度在西周就已经形成,到了秦始皇那儿,他觉得自己的文治武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儿子也好,臣子也罢,没资格评价自己,于是他干脆废除了谥号制度。直到西汉时期,谥号制度才恢复。

我们来看看对这三位皇帝的称呼:汉武帝、唐太宗、乾隆帝。武帝是谥号,太宗是庙号。所谓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庙中被供奉时的称号。而乾隆是年号,是皇帝登基时启用的。为什么我们不都用谥号来称呼他们呢?因为在唐代以前,帝王的谥号就一两个字,唐代时谥号字数逐渐增加,反正给老祖宗戴高帽子也是件挺能满足虚荣心的事儿,像唐太宗李世民的谥号就从“文皇帝”一直加到“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不大好记,于是唐以后帝王皆称庙号或年号。比如乾隆,我们可以称他的年号,也可以称他的庙号“清高宗”。至于他的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你要是有兴趣这么称呼他,我也没意见。

}}

改写要求是:基于上面给出的原文进行改写,口语化表达,保持意思不变,改成短视频口播文案,开头黄金三秒使用钩子吸引用深入观看。文章总字数不超过450字,时长控制在1~2分钟之内。整体要求观点犀利新颖,节奏紧凑,连环刺激用户看到最后,输出干货的同时让用户感觉到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学习到了新知识,获得用户认同点赞或者转发。


改写结果:

家人们!今天必须跟你们聊聊古代皇帝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冷知识,保准让你大开眼界! 咱先说汉献帝刘协,看三国剧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大臣在他活着时就喊“献帝”?这可大错特错!“献帝”是刘协死后曹魏给他加的谥号,完整叫“孝献皇帝”。汉代重孝,很多皇帝谥号都有“孝”字,“献”是夸他献出皇位明智,这顶高帽子可是曹家人送的。谥号可是给死人的,生前哪能这么叫! 那啥是谥号呢?它有三大要素:一是给死人的;二是只有帝王、后妃、大臣等有地位的人才有;三是由别人评定授予,君主谥号由礼官定、新帝宣布,大臣谥号由朝廷赐。说白了,就是给人的“盖棺定论”。 谥号有褒有贬,分美谥、平谥、恶谥。美谥是夸人的,像文、武、景;平谥带点同情,像哀、怀;恶谥就是差评,像周幽王的“幽”、隋炀帝的“炀”。不过恶谥宋代后就取消了,毕竟人都死了,给差评不厚道。 谥号西周就有,秦始皇觉得没人配评价自己,就废了,直到西汉才恢复。而且,为啥我们不都用谥号称呼皇帝?唐代前谥号一两个字,后来越加越长,像唐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难记得很。所以唐以后帝王多称庙号或年号。怎么样,这些冷知识是不是让你对古代皇帝有了新认识?赶紧点赞转发吧!下期见!






分享到:

编辑发布时间:2025-06-28 21: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