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论》授时第三十五原文及翻译
豆豆 2025-05-16 15:31:08 202人已围观
【原文】
大夫曰:“共其地,居是世也,非有灾害疾疫,独以贫穷,非惰则奢也;无奇业旁入,而犹以富给,非俭则力也。今曰施惠悦尔,行刑不乐;则是闵无行之人,而养惰奢之民也。故妄予不为惠,惠恶者不为仁。”
【译文】
大夫说:“共享土地,生活在这个时代,没有灾害瘟疫,却唯独贫穷,不是懒惰就是奢侈;没有特殊收入来源,却能富裕,不是节俭就是勤劳。如今有些人主张施舍恩惠以取悦他人,执行刑罚则心有不忍;这实则是怜悯无德之人,纵容懒惰奢侈之民。所以随意给予不算恩惠,施惠于恶人算不上仁德。”
【注释】
共其地:共享土地资源
奇业旁入:非常规的收入来源
闵:怜悯
妄予:随意给予
【原文】
贤良曰:“三代之盛无乱萌,教也;夏、商之季世无顺民,俗也。是以王者设庠序,明教化,以防道其民,及政教之洽,性仁而喻善。故礼义立,则耕者让于野;礼义坏,则君子争于朝。人争则乱,乱则天下不均,故或贫或富。富则仁生,赡则争止。昏暮叩人门户,求水火,贪夫不吝,何则?所饶也。夫为政而使菽粟如水火,民安有不仁者乎!”
【译文】
贤良说:“三代盛世没有动乱之兆,是因教化;夏商末世没有顺民,是因风俗败坏。所以君王设立学校,阐明教化,以引导百姓,待到政教融洽,百姓便天性仁厚而明辨善恶。礼义确立,耕田者会在田间谦让;礼义败坏,君子会在朝堂争夺。争夺则生乱,动乱则天下不均,故有贫富分化。富裕则仁心滋生,充足则争夺停止。深夜敲门求水火,贪婪之人也不会吝啬,为什么?因资源充裕。执政者若能使粮食如水火般充足,百姓怎会不仁呢?”
【注释】
庠序:古代学校
防道:引导
菽粟:粮食统称
【原文】
大夫曰:“博戏驰逐之徒,皆富人子弟,非不足者也。故民饶则僭侈,富则骄奢,坐而委蛇,起而为非,未见其仁也。夫居事不力,用财不节,虽有财如水火,穷乏可立而待也。有民不畜,有司虽助之耕织,其能足之乎?”
【译文】
大夫说:“赌博赛马之流,都是富人子弟,并非物质匮乏。百姓富裕则越礼奢侈,富贵则骄纵浪费,坐享其成,起身便作恶,未见其仁德。做事不尽力,用财不节制,即使财富如水火般多,贫穷也会立刻到来。百姓不善积蓄,官府即便助其耕织,又怎能满足需求?”
【注释】
博戏驰逐:赌博赛马
僭侈:逾越礼制的奢侈
委蛇:安逸享乐
不畜:不积蓄
【原文】
贤良曰:“周公之相成王也,百姓饶乐,国无穷人,非代之耕织也。易其田畴,薄其税敛,则民富矣。上以奉君亲,下无饥寒之忧,则教可成也。语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徙义而从善,莫不入孝出悌,夫何奢侈暴慢之有?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百姓足而知荣辱。’故富民易与适礼。”
【译文】
贤良说:“周公辅佐成王时,百姓丰足快乐,国内无穷人,并非因代其耕织。整顿田亩,减轻赋税,百姓便富裕了。上可奉养君主父母,下无饥寒之忧,教化便可推行。古语说:‘富足之后该如何?答:教化。’以德教化,以礼约束,百姓便会趋向仁义而行善,无不恪守孝悌,哪会有奢侈暴戾?管子说:‘粮仓充实则知礼节,百姓富足则懂荣辱。’所以富民易导向礼义。”
【注释】
易其田畴:整治田地
薄其税敛:减轻赋税
入孝出悌:在家孝亲,在外敬长
【原文】
大夫曰:“县官之于百姓,若慈父之于子也:忠焉能勿诲乎?爱之而勿劳乎?故春亲耕以劝农,赈贷以赡不足,通滀水,出轻系,使民务时也。蒙恩被泽,而至今犹以贫困,其难与适道若是夫!”
【译文】
大夫说:“官府对待百姓,如同慈父对待子女:忠心怎能不教诲?爱护怎能不劳其心力?所以春季亲自耕田以鼓励农事,赈济借贷以补不足,疏通积水,释放轻罪囚犯,使百姓不误农时。他们蒙受恩泽,却至今贫困,难以引导竟到如此地步!”
【注释】
县官:指官府
通滀水:疏通积水
出轻系:释放轻罪囚犯
【原文】
贤良曰:“古者,春省耕以补不足,秋省敛以助不给。民勤于财则贡赋省,民勤于力则功筑罕。为民爱力,不夺须臾。故召伯听断于甘棠之下,为妨农业之务也。今时雨澍泽,种悬而不得播,秋稼零落乎野而不得收。田畴赤地,而停落成市,发春而后,悬青幡而策土牛,殆非明主劝耕稼之意,而春令之所谓也。”
【译文】
贤良说:“古时,春季视察耕种以补不足,秋季视察收获以助匮乏。百姓财力紧张则减赋税,民力疲乏则少兴土木。为爱惜民力,不占用片刻农时。所以召伯在甘棠树下办案,是为避免妨碍农事。如今及时雨降下,种子悬挂无法播种,秋庄稼散落田野无法收割。田地荒芜,村落却集市林立,立春之后,悬挂青幡鞭打土牛(仪式),恐非明主鼓励农耕之本意,也不是春季政令应有的内容。”
【注释】
省耕:视察耕种
功筑罕:减少工程兴建
停落成市:村落变成集市(指荒废农耕)
策土牛:鞭打土牛(立春仪式)
全文主要内容总结:
本文通过大夫与贤良的辩论,围绕贫困根源、教化作用、执政方式展开交锋,大夫强调个人责任与节俭勤劳,贤良则主张富民教化与仁政导向,反映了西汉时期经济政策与儒家理念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