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云笔记 >  阅读笔记 >  文章详情

《盐铁论》国疾第二十八原文及翻译

豆豆   2025-04-29 12:32:54   276人已围观

【原文】

文学曰:"国有贤士而不用,非士之过,有国者之耻。孔子大圣也,诸侯莫能用,当小位于鲁,三月,不令而行,不禁而止,沛若时雨之灌万物,莫不兴起也。况乎位天下之本朝,而施圣主之德音教泽乎?今公卿处尊位,执天下之要,十有余年,功德不施于天下,而勤劳于百姓,百姓贫陋困穷,而私家累万金。此君子所耻,而伐檀所刺也。昔者,商鞅相秦,后礼让,先贪鄙,尚首功,务进取,无德厚于民,而严刑罚于国,俗日坏而民滋怨,故惠王烹菹其身,以谢天下。当此之时,亦不能论事矣。今执政患儒贫贱而多言,儒亦忧执事富贵而多患也。"


【译文】

文学说:"国家有贤士却不任用,不是贤士的过错,而是治国者的耻辱。孔子是大圣人,诸侯都不能任用他,当他暂居鲁国低位时,仅三个月,不下命令而政令施行,不加禁止而恶行止息,如同及时雨灌溉万物,无不蓬勃生长。何况居于天下中央朝廷,推行圣明君主的德政教化呢?如今公卿身居高位,执掌国家大权十多年,未对天下施以功德,反而使百姓劳苦,百姓贫困潦倒,而私人却积累万金。这是君子认为可耻的行为,也是《伐檀》讽刺的现象。昔日商鞅任秦国相国,轻视礼让,推崇贪鄙,崇尚战功,急于进取,不对百姓施以仁德,反而在国内严刑峻法,风俗日益败坏百姓怨恨加深,所以秦惠王将其剁成肉酱来向天下谢罪。到那时,再想论政也无济于事了。如今执政者担忧儒生贫贱却多议论,儒生也忧虑执政者富贵而多灾祸。"


【注释】

贤士:德才兼备的人

伐檀:《诗经·魏风》篇名,讽刺在位者贪鄙

烹菹:古代酷刑,将人剁成肉酱

德音教泽:仁德教化的恩泽

累万金:积累巨额财富



【原文】

大夫视文学,悒悒而不言也。


【译文】

大夫看着文学,闷闷不乐而不说话。


【注释】

悒悒:忧郁不乐的样子


【原文】

丞相史曰:"夫辩国家之政事,论执政之得失,何不徐徐道理相喻,何至切切如此乎!大夫难罢盐、铁者,非有私也,忧国家之用,边境之费也。诸生誾誾争盐、铁,亦非为己也,欲反之于古而辅成仁义也。二者各有所宗,时世异务,又安可坚任古术而非今之理也。且夫小雅非人,必有以易之。诸生若有能安集国中,怀来远方,使边境无寇虏之灾,租税尽为诸生除之,何况盐、铁、均输乎!所以贵术儒者,贵其处谦推让,以道尽人。今辩讼愕愕然,无赤、赐之辞,而见鄙倍之色,非所闻也。大夫言过,而诸生亦如之,诸生不直谢大夫耳。"


【译文】

丞相史说:"辩论国家政事,探讨执政得失,为何不慢慢用道理互相说服,何必如此急切呢!大夫反对废除盐铁官营,并非有私心,而是担忧国家用度和边境军费。诸位儒生激烈争辩盐铁之事,也不是为自己,是想恢复古制来辅成仁义。双方各有主张,时代不同事务有异,怎能固执沿用古法而否定当今治理呢?况且《小雅》批评他人,必提出替代方案。诸位儒生若真能安定国内,怀柔远方,使边境无外敌侵扰,那么连租税都可为你们免除,何况盐铁、均输呢!之所以看重儒术之士,是推崇他们谦逊退让,以道义待人。如今争论时气势汹汹,没有子赤、子贡的辩才,却显出粗鄙背理的神色,这不是我听闻的儒者风范。大夫言语有过失,但诸位儒生也是如此,你们还不该向大夫致歉吗?"


【注释】

誾誾:争辩激烈的样子

均输:汉代平准物资的经济政策

赤、赐:孔子弟子公西赤(子华)和端木赐(子贡)

鄙倍:粗陋背理


【原文】

贤良、文学皆离席曰:'鄙人固陋,希涉大庭,狂言多不称,以逆执事。夫药酒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故愕愕者福也,諓諓者贼也。林中多疾风,富贵多谀言。万里之朝,日闻唯唯,而后闻诸生之愕愕,此乃公卿之良药针石。"


【译文】

贤良、文学都离席说:"我们见识浅薄,很少参与朝堂议事,狂言多半不妥,冒犯了执政官员。但药酒喝起来苦却利于治病,忠言听起来逆耳却利于行事。所以直言争辩是福气,阿谀奉承才是祸害。山林中多疾风,富贵者多听谄媚之言。在辽阔朝廷里,每天听到唯诺附和,而今听到我等激烈直言,这其实是公卿的良药和针灸啊。"


【注释】

愕愕:直言争辩的样子

諓諓:巧言谄媚的样子

针石:古代治病的石针


【原文】

大夫色少宽,面文学而苏贤良曰:"穷巷多曲辩,而寡见者难喻。文学守死溟涬之语,而终不移。夫往古之事,昔有之语,己可睹矣。今以近世观之,自以目有所见,耳有所闻,世殊而事异。文、景之际,建元之始,民朴而归本,吏廉而自重,殷殷屯屯,人衍而家富。今政非改而教非易也,何世之弥薄而俗之滋衰也!吏即少廉,民即寡耻,刑非诛恶,而奸犹不止。世人有言:'鄙儒不如都士。'文学皆出山东,希涉大论。子大夫论京师之日久,愿分明政治得失之事,故所以然者也。"


【译文】

大夫神色稍缓,面对文学和贤良说:"穷巷陋士多诡辩,见识少者难明白事理。文学固守混沌不清的古语,始终不肯改变。古代的事情,以往的言论,都已看到了。从近世来看,凭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时代不同事务已变。文帝景帝时期,建元初年,百姓淳朴务农,官吏廉洁自重,人口兴旺家庭富足。如今政令未改教化未变,为何世风愈加浇薄民俗日益衰败!官吏缺乏廉洁,百姓不知羞耻,刑罚未能惩恶,奸邪仍然不止。世人有言:'乡野儒生不如京城士人。'文学都来自崤山以东,很少参与大政讨论。您在京师议论政事已久,请详细说明政治得失的原因。"


【注释】

溟涬:混沌无形的状态

建元:汉武帝年号

殷殷屯屯:繁荣兴旺的样子



【原文】

贤良曰:"夫山东天下之腹心,贤士之战场也。高皇帝龙飞凤举于宋、楚之间,山东子弟萧、曹、樊、郦、滕、灌之属为辅,虽即异世,亦既闳夭、太颠而已。禹出西羌,文王生北夷,然圣德高世,有万人之才,负迭群之任,出入都市,一旦不知返,数然后终于厮役而已。仆虽不生长京师,才驽下愚,不足与大议,窃以所闻闾里长老之言,往者,常民衣服温暖而不靡,器质朴牢而致用,衣足以蔽体,器足以便事,马足以易步,车足以自载,酒足以合欢而不湛,乐足以理心而不淫,入无宴乐之闻,出无佚游之观,行即负嬴,止则锄耘,用约而财饶,本修而民富,送死哀而不华,养生适而不奢,大臣正而无欲,执政宽而不苛;故黎民宁其性,百吏保其官。

建元之始,崇文修德,天下乂安。其后,邪臣各以伎艺,亏乱至治,外障山海,内兴诸利。杨可告缗,江充禁服,张大夫革令,杜周治狱,罚赎科适,微细并行,不可胜载。夏兰之属妄搏,王温舒之徒妄杀,残吏萌起,扰乱良民。当此之时,百姓不保其首领,豪富莫必其族姓。圣主觉焉,乃刑戮充等,诛灭残贼,以杀死罪之怨,塞天下之责,然居民肆然复安。然其祸累世不复,疮痍至今未息。故百官尚有残贼之政,而强宰尚有强夺之心。大臣擅权而击断,豪猾多党而侵陵,富贵奢侈,贫贱篡杀,女工难成而易弊,车器难就而易败,车不累锱,器不终岁,一车千石,一衣十钟。

常民文杯画案,机席缉略,婢妾衣纨履丝,匹庶粺饭肉食,里有俗,党有场,康庄驰逐,穷巷蹋鞠,秉耒抱臿,躬耕身织者寡,聚要敛容、傅白黛青者众。无而为有,贫而强夸,文表无里,纨绔枲装,生不养,死厚送,葬死殚家,遣女满车,富者欲过,贫者欲及,富者空减,贫者称贷。是以民年急而岁促,贫即寡耻,乏即少廉,此所以刑非诛恶而奸犹不止也。故国有严急之征,即生散不足之疾矣。"


【译文】

贤良说:"崤山以东是天下的中心,也是贤士角逐的战场。汉高祖在宋楚之地崛起时,山东子弟萧何、曹参、樊哙、郦商、夏侯婴、灌婴等人作为辅佐,虽时代不同,但也如同周文王的贤臣闳夭、太颠。大禹出自西羌,周文王生于北夷,但圣德超世,有万人才干,担负重任。若贤才进入都市,一旦不知返回,多次辗转最终沦为仆役。我虽不在京师生长,才能低下,不足参与重大议论,但私下听乡里长老所言:过去百姓衣物温暖而不奢华,器具质朴牢固而实用,衣能遮体,器能做事,马能代步,车能载物,酒能助兴而不沉迷,乐能调心而不放纵,居家无宴乐之声,外出无游荡之景,出行则背负婴孩,居家则锄地耘田,用度节俭而财物丰饶,农业兴盛而百姓富裕,丧葬哀恸而不铺张,养生适度而不奢侈,大臣正直而无贪欲,执政宽仁而不苛刻;所以百姓安居乐业,百官恪尽职守。

建元初期,崇尚文教修养德行,天下太平。后来奸邪之臣各凭技艺,破坏盛世治理,对外垄断山海资源,对内兴办各种牟利事业。杨可推行告缗令,江充禁止僭越服饰,张汤变革法令,杜周严酷治狱,罚金赎罪条款繁多,细微之处皆要管制,不胜枚举。夏兰之流任意抓人,王温舒之辈滥杀无辜,酷吏纷纷出现,扰乱良民。那时百姓性命难保,豪富家族难以存续。圣明君主察觉后,处死江充等人,诛灭残忍贼子,用惩办首恶来平息民怨,满足天下要求,百姓才重获安宁。但祸患几代未能消除,创伤至今未愈。所以百官仍有残暴政令,强横官员还有掠夺之心。大臣专权独断,豪强结党欺凌,富贵者奢侈,贫贱者劫杀,女工纺织难成而易损,车辆器具难制而易坏,车辆用不了几锱重就坏,器具用不满一年就碎,一辆车值千石粮,一件衣值十钟粟。

普通人家用彩绘杯案,铺精致席垫,婢妾穿绸缎丝鞋,平民吃精米肉食,乡里有陋俗,街巷有赌场,大道上赛马追逐,穷巷里踢球游戏,拿农具耕田织布者少,描眉敷粉梳妆打扮者多。没有却充富有,贫穷硬要炫耀,表面华丽内里空虚,丝绸衣服配麻布衬里,生前不赡养,死后厚葬,丧事耗尽家财,嫁女聘礼满车,富人想超过旁人,穷人想攀比富人,富人钱财空减,穷人借钱挥霍。因此百姓生计一年比一年急迫,贫困就不知羞耻,匮乏就丧失廉耻,这就是刑罚不能惩恶而奸邪不止的原因。所以国家有严厉急迫的征敛,就会产生贫富分化之病。"


【注释】

告缗:汉武帝时举报隐匿资产的法令

蹋鞠:古代踢球游戏

散不足:指贫富分化现象

枲装:麻布衬里


全文主要内容总结:本文通过贤良文学与大夫派的辩论,揭示了西汉中期盐铁官营政策引发的社会矛盾,批判了官吏腐败、民生凋敝的现象,体现了儒法两家在治国理念上的根本冲突。


分享到:

编辑发布时间:2025-08-28 10:2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