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论》轻重第十四原文及翻译
豆豆 2025-04-28 18:50:32 179人已围观
【原文】
御史进曰:"昔太公封于营丘,辟草莱而居焉。地薄人少,于是通利末之道,极女工之巧。是以邻国交于齐,财畜货殖,世为强国。管仲相桓公,袭先君之业,行轻重之变,南服强楚而霸诸侯。今大夫君修太公、桓、管之术,总一盐、铁,通山川之利而万物殖。是以县官用饶足,民不困乏,本末并利,上下俱足,此筹计之所致,非独耕桑农也。"
【译文】
御史(代表朝廷官员)上前说道:“从前姜太公受封于营丘,开辟荒地定居下来。那里土地贫瘠、人口稀少,于是姜太公便推行发展工商业的政策,极力发展精巧的手工业。因此邻国都与齐国交往贸易,财富得以积累增殖,齐国世代成为强国。管仲辅佐齐桓公,继承先君的事业,实行货币调控政策,向南征服强大的楚国而称霸诸侯。如今桑弘羊大夫研修太公、桓公、管仲的策略,统一管理盐铁专营,开发山川资源的利益,使万物得以增殖。因此国家财政富足,百姓不贫困匮乏,农业和工商业都得到发展,上下都富足,这都是善于谋划计算的结果,不仅仅是靠耕种养蚕。”
【注释】
御史: 官名,负责监察、弹劾的官员。
末之道: 指工商业(古代以农为本,以工商为末)。
轻重之变: 指国家通过掌握货币流通、调节物价等手段来管理经济、增加财政收入的政策(管仲的重要经济思想)。
县官: 指朝廷、国家、官府。
大夫君: 指桑弘羊,当时主管财政经济的高官。
总一: 统一管理、垄断。
盐、铁: 指盐铁官营专卖政策。
万物殖: 万物增殖,指财富增加。
本末: 指农业(本)和工商业(末)。
筹计: 谋划、计算。
耕桑: 耕种和养蚕,代指农业生产。
【原文】
文学曰:"礼义者,国之基也,而权利者,政之残也。孔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伊尹、太公以百里兴其君,管仲专于桓公,以千乘之齐,而不能至于王,其所务非也。故功名隳坏而道不济。当此之时,诸侯莫能以德,而争于公利,故以权相倾。今天下合为一家,利末恶欲行?淫巧恶欲施?大夫君以心计策国用,构诸侯,参以酒榷,咸阳、孔仅增以盐、铁,江充、杨可之等,各以锋锐,言利末之事析秋毫,可为无间矣。非特管仲设九府,徼山海也。然而国家衰耗,城郭空虚。故非特崇仁义无以化民,非力本农无以富邦也。"
【译文】
文学(代表儒生)说:“礼义,是国家的根基;而权势财利,是政治的祸害。孔子说:‘能用礼让来治理国家吗?这有什么困难呢?’伊尹、太公凭借方圆百里的土地使他们的君主兴盛,管仲专权辅佐齐桓公,拥有千乘兵车的齐国,却不能达到以仁德统一天下的王道,是因为他们所追求的目标错了。所以功业名声毁坏,王道也不能实现。在那个时代,诸侯都不能推行德政,而争夺国家的财利,所以用权术相互倾轧。如今天下统一为一家,那些不正当的工商业和邪恶的欲望还想推行吗?那些过度奇巧的东西还想施用吗?桑弘羊大夫用权术心计来谋划国家财用,算计诸侯,又加上酒类专卖,咸阳(指东郭咸阳)、孔仅(指孔仅)又增加了盐铁专卖,江充、杨可之等人,各自凭着尖刻的本领,谈论工商利益之事精细到能剖析秋毫(析秋毫:形容分析极其精细),可以说是无孔不入了。这不只是像管仲那样设立掌管财物的九府(九府:周代掌管财物的九个官府,这里指管仲设立的经济管理机构),征收山海海资源的赋税了。然而国家却日益衰败消耗,城郭空虚。所以,不崇尚仁义就无法教化百姓,不致力于农业就无法使国家富强。”
【注释】
文学: 指参加盐铁会议的儒生代表。
权利: 权势和利益(此处主要指对国家财利的追逐)。
礼让为国: 用礼制和谦让来治理国家。
以百里兴其君: 凭借百里之地使君主兴起(指辅佐君主成功)。
千乘: 指拥有一千辆兵车,形容是大国。
王: 指以仁德统一天下,实行王道。
功名隳坏: 功业名声毁坏。
公利: 指国家的财利。
利末: 指不正当的工商利益。
淫巧: 过度奇巧而无益的奢侈品或技艺。
心计策国用: 用心计权术谋划国家财用。
构诸侯: 算计、构陷诸侯(可能指削弱地方诸侯经济实力)。
酒榷: 酒类专卖制度。
锋锐: 尖刻、锐利(指言词或手段)。
析秋毫: 分析极其精细(秋毫:鸟兽秋天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细微之物)。
无间: 没有间隙,形容严密、无孔不入。
九府: 周代掌管财物的九个官府。这里指管仲设立的经济管理机构。
徼山海: 征收山海资源的赋税(徼:通“邀”,求取)。
衰耗: 衰败消耗。
力本农: 致力于农业这个根本(本:根本,指农业)。
【原文】
御史曰:"夫损益之事,贤者所睹,非众人之所知也。"
【译文】
御史说:“国家财政的增减、改革这类事情,是贤能的人才能看清的,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
【注释】
损益: 减少和增加,指对国家财政经济政策的调整、改革。
【原文】
文学曰:"扁鹊抚息脉而知疾所由生,阳气盛,则损之而调阴,寒气盛,则损之而调阳,是以气脉调和,而邪气无所留矣。夫拙医不知脉理之腠,血气之分,妄刺而无益于疾,伤肌肤而已矣。今欲损有余,补不足,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矣。严法任刑,欲以禁暴止奸,而奸犹不止,意者非扁鹊之用针石,故众人未得其职也。"
【译文】
文学说:“扁鹊通过按脉就能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阳气过盛,就削弱它来调和阴气;寒气过盛,就削弱它来调和阳气。因此气血经脉调和,邪气就没有地方滞留了。那拙劣的医生不懂得脉理和血气的分别,胡乱针刺,对疾病没有益处,只是损伤了肌肤罢了。如今朝廷的政策想削减有余的,补给不足的,结果却是富人更加富裕,穷人更加贫穷。实行严刑峻法,想用这个来禁止暴行、制止奸邪,但奸邪仍然不能制止。想来这不是像扁鹊那样运用医术的方法,所以百姓未能各得其所啊。”
【注释】
抚息脉: 按脉诊断。
损之: 削弱它(指过盛的阳气或寒气)。
调阴/调阳: 调和阴气/阳气。
腠: 皮肤的纹理,引申为机理、条理。
妄刺: 胡乱针刺。
严法任刑: 严苛的法律,滥用刑罚。
意者: 想来,料想。
针石: 针灸用的针和砭石(一种石制医疗工具),泛指医术。
得其职: 得到合适的安置/各安其位。
【原文】
御史曰:"周之建国也,盖千八百诸侯。其后,强吞弱,大兼小,幷为六国。六国连兵结难数百年,内拒敌国,外攘四夷。由此观之:兵甲不休,战伐不乏,军旅外奉,仓库内实。今以天下之富,海内之财,百郡之贡,非特齐、楚之畜,赵、魏之库也。计委量入,虽急用之,宜无乏绝之时。顾大农等以术体躬稼,则后稷之烈,军四出而用不继,非天之财少也?用针石,调阴阳,均有无,补不足,亦非也?上大夫君与治粟都尉管领大农事,灸刺稽滞,开利百脉,是以万物流通,而县官富实。当此之时,四方征暴乱,车甲之费,克获之赏,以亿万计,皆赡大司农。此者扁鹊之力,而盐、铁之福也。"
【译文】
御史说:“周朝建立时,大约有一千八百个诸侯国。后来,强国吞并弱国,大国兼并小国,合并成了六个国家。六国连年交战,互相结仇数百年,对内抵抗敌国,对外抵御四方蛮夷。由此看来:战争不停,征伐不断,军队在外作战需要供给,但国家的国库内部却很充实。如今凭借天下的财富,海内的资源,各郡的贡赋,(这财富)不只是像齐国、楚国的积蓄,赵国、魏国的府库能比的。(我们)计算库存(委:积聚),量入为出(量入:衡量收入),即使有急用,也应该没有匮乏断绝的时候。看看大司农(大农:即大司农,掌管国家财政经济的最高长官)等人,如果让他们亲身去种地(术体躬稼:用技艺亲身耕种),那不过是重复后稷(后稷:周人始祖,教民稼穑)的功业罢了(烈:功业)。军队四处出征而物资供应不上,难道是上天的财富少了吗?运用扁鹊的针灸砭石(针石),调节阴阳(比喻调节经济),均衡有无,补给不足,难道不对吗?桑弘羊大夫(上大夫君:指桑弘羊)和治粟都尉(指孔仅)共同管理大司农的事务(管领大农事:管理大司农的事务),(像医生一样)用艾灸针刺治疗郁结阻滞(灸刺稽滞:比喻像针灸一样疏通经济阻滞),开通流通百脉(开利百脉:比喻使经济流通顺畅),因此万物(万物流通:指货物钱财流通)得以流通,国家财政(县官)富足充实。就在这个时候,朝廷四处征讨暴乱,战车盔甲的费用,战胜俘获的赏赐,花费数以亿万计,都靠大司农(赡大司农:由大司农供给)来供给。这就是扁鹊般医术的力量,是盐铁专卖带来的福泽啊!”
【注释】
仓库: 国库。
委: 积聚,指库存物资。
量入: 衡量收入(量入为出)。
大农: 即大司农,汉代掌管国家财政经济的最高长官。
术体躬稼: 用技艺(术)亲身(躬)耕种(稼)。
后稷: 周人始祖,传说中教民稼穑的农神。
烈: 功业。
针石: 见前注。
调阴阳: 调和阴阳(比喻调节经济)。
上大夫君: 指桑弘羊。
治粟都尉: 汉代官职名,主管粮食生产与储备(此处指孔仅)。
管领大农事: 管理大司农的事务。
灸刺稽滞: 用艾灸针刺治疗郁结阻滞(比喻像针灸一样疏通经济流通的阻滞)。
开利百脉: 开通流通百脉(比喻使经济流通顺畅)。
万物流通: 指货物钱财流通。
赡: 供给,供养。
扁鹊之力: 比喻桑弘羊等人理财如良医治病般有效。
盐、铁之福: 指盐铁专卖带来的财政好处。
【原文】
文学曰:"边郡山居谷处,阴阳不和,寒冻裂地,冲风飘卤,沙石凝积,地势无所宜。中国,天地之中,阴阳之际也,日月经其南,斗极出其北,含众和之气,产育庶物。今去而侵边,多斥不毛寒苦之地,是犹弃江皋河滨,而田于岭阪菹泽也。转仓廪之委,飞府库之财,以给边民。中国困于繇赋,边民苦于戍御。力耕不便种籴,无桑麻之利,仰中国丝絮而后衣之,皮裘蒙毛,曾不足盖形,夏不失复,冬不离窟,父子夫妇内藏于专室土圜之中。中外空虚,扁鹊何力?而盐、铁何福也?"
【译文】
文学说:“边疆郡县地处山谷,阴阳不调和,严寒冻裂大地,狂风卷起盐碱尘土,沙石堆积,地理条件没有适合发展农业的地方。中原地区是天地的中心,阴阳交汇之处,太阳月亮经过它的南方,北斗星出现在它的北方,蕴含着各种和谐之气,能生长孕育万物。如今离开中原去侵扰边疆,大量开垦那些贫瘠不毛、寒冷艰苦的土地,这就像舍弃江河岸边肥沃的土地,却跑到山坡沼泽地去耕种一样。转运仓库积聚的物资,快速调拨国库的财富,来供给边民。中原地区被徭役赋税所困,边民则苦于守卫防御。费力耕种却因气候不宜而不能顺利播种收获,没有种植桑麻的好处,要依靠中原运去的丝绵才能有衣服穿,穿着毛皮衣服,还不足以遮盖身体,夏天离不开粗布衣,冬天离不开地窖,父子夫妻都挤在狭小的土屋地洞里。朝廷和地方都空虚了,扁鹊般的手段还有什么用?盐铁专卖又带来了什么福泽呢?”
【注释】
边郡: 边疆郡县。
山居谷处: 地处山谷。
冲风飘卤: 狂风卷起含盐碱的尘土(卤:盐碱)。
地势无所宜: 地理条件没有适合(发展农业)的地方。
中国: 指中原地区。
阴阳之际: 阴阳交汇的地方。
斗极: 北斗星。
含众和之气: 蕴含着各种和谐之气。
产育庶物: 生长孕育万物。
斥: 开拓,开垦。
不毛: 不长庄稼,贫瘠。
江皋河滨: 江河岸边(肥沃的土地)。
田: 耕种。
岭阪菹泽: 山坡和沼泽地(贫瘠不宜耕种的土地)。
转仓廪之委: 转运仓库积聚的物资。
飞府库之财: 快速调拨国库的财富(飞:形容快速)。
繇赋: 徭役和赋税。
戍御: 守卫防御。
力耕不便种籴: 费力耕种却因(环境)不便而不能顺利播种(种)和收获粮食(籴:本义买粮,此处引申为收获粮食)。
丝絮: 丝绵。
皮裘蒙毛: 穿着毛皮衣服(蒙毛:覆盖着毛)。
盖形: 遮盖身体。
夏不失复: 夏天离不开夹衣或粗布衣(复:夹衣)。
冬不离窟: 冬天离不开地窖或洞穴(窟:洞穴,地窖)。
专室土圜: 狭小的土屋或地洞(专:通“砖”或形容狭小;圜:通“环”或指圆形土屋)。
中外: 指朝廷中央(中)和地方郡县(外)。
扁鹊何力: 扁鹊般的手段(指理财政策)还有什么用?
盐、铁何福: 盐铁专卖又带来了什么福泽?
《盐铁论》的核心主题是围绕 “轻重” 展开的治国理念之争,其本质是 国家干预经济(官营专营)与自由放任(重农抑商)的路线冲突。在《盐铁论》中,“轻重”是贯穿全文的核心经济概念,源自春秋时期管仲的治国思想(“轻重之术”)。其本质是 国家通过垄断关键资源、调控物价与货币流通,实现财政集权和经济控制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