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云笔记 >  阅读笔记 >  文章详情

《盐铁论》忧边第十二原文及翻译

豆豆   2025-04-28 18:48:03   212人已围观

【原文】

大夫曰:"文学言:'天下不平,庶国不宁,明王之忧也。'故王者之于天下,犹一室之中也,有一人不得其所,则谓之不乐。故民流溺而弗救,非惠君也。国家有难而不忧,非忠臣也。夫守节死难者,人臣之职也;衣食饥寒者,慈父之道也。今子弟远劳于外,人主为之夙夜不宁,群臣尽力毕议,册滋国用。故少府丞令请建酒榷,以赡边,给战士,拯民于难也。为人父兄者,岂可以已乎!内省衣食以恤在外者,犹未足,今又欲罢诸用,减奉边之费,未可为慈父贤兄也。"


【译文】

大夫说:“你们文学之士说:‘天下不安定,诸侯国不宁,这是圣明君王的忧虑。’所以君王对于天下,就像对待一室之内的事一样,有一个人得不到安顿,就称为不快乐。所以百姓流离失所、陷于困境而不去救助,就不是仁惠的君主;国家有危难而不忧虑,就不是忠臣。坚守节操、为国难而死,是做臣子的职责;供给衣食、解除饥寒,是慈父的责任。现在戍边将士在远方边境辛劳,君主为此日夜不安,群臣竭尽全力商议对策,筹措国家财用。因此少府丞令(主管财政的官员)请求设立酒类专卖制度(酒榷),用来供给边防,供养战士,拯救百姓于危难之中。做人家父兄(指君主)的,怎能袖手旁观呢?在国内节省衣食来体恤在外的人,尚且不够,现在你们又想废除各项财用措施,削减边防经费,这实在不能算是慈父贤兄该做的事啊!”


【注释】 

大夫: 指御史大夫桑弘羊及其支持者,主张盐铁官营、均输等经济政策。

文学: 指来自民间的儒生,代表地方豪强和部分地主利益,反对盐铁官营等政策。

庶国: 众多诸侯国。

流溺: 流离失所,陷于困境。

惠君: 仁惠的君主。

守节死难: 坚守节操,为国难而死。

夙夜不宁: 日夜不安。

册滋国用: 册,筹划;滋,增益。指筹措国家财用。

少府丞令: 少府是汉代掌管皇室财政和手工业的机构,丞、令是其属官。

酒榷 (què): 酒类专卖制度。榷指专卖、专利。

赡 (shàn) 边: 供给边防所需。赡:供给,供养。

恤 (xù): 体恤,救济。

罢诸用: 废除各项(官营专卖等)财政措施。

奉边: 供给边防的费用。

 

【原文】

文学曰:"周之季末,天子微弱,诸侯力政,故国君不安,谋臣奔驰。何者?敌国众而社稷危也。今九州同域,天下一统,陛下优游岩廊,览群臣极言至论,内咏雅、颂,外鸣和銮,纯德粲然,并于唐、虞,功烈流于子孙。夫蛮、貊之人,不食之地,何足以烦虑,而有战国之忧哉?若陛下不弃,加之以德,施之以惠,北夷必内向,款塞自至,然后以为胡制于外臣,即匈奴没齿不食其所用矣。"


【译文】

文学说:“周朝末年,天子势力微弱,诸侯凭借武力互相征伐(力政),所以国君不安,谋臣四处奔走。为什么呢?因为敌国众多而国家危殆啊。如今九州同属一域,天下一统,陛下在朝廷上从容安闲,听取群臣极尽忠诚的言论,在宫内吟咏《雅》、《颂》之诗(比喻推行德政),在宫外响着和谐的车铃声(比喻社会安定),纯正的德行光辉灿烂,可与唐尧虞舜时代媲美,功业流传于子孙后代。那些蛮族(蛮、貊)、不能耕种的不毛之地,哪里值得烦心忧虑,而怀有战国时代的忧患呢?如果陛下不嫌弃他们,对他们施加恩德,布施恩惠,北方夷人必定会心向内地,主动叩塞归顺。这样以后,让他们成为汉朝的外臣,那么匈奴人终身也不敢动用(觊觎)我国的物产资源了。”


【注释】 

季末: 末世,末期。
力政: 同“力征”,凭借武力进行征伐。政,通“征”。
优游岩廊: 在朝廷上从容安闲。岩廊:高大的廊殿,指朝廷。
极言至论: 极尽忠诚的言论。
雅、颂: 《诗经》中的两类诗歌,常用来指代德政、教化。
和銮 (luán): 车铃和谐鸣响,指代车驾,喻社会安定有序。銮:皇帝车驾上的铃铛。
纯德粲然: 纯正的德行光辉灿烂。
唐、虞: 唐尧、虞舜,传说中的圣君时代。
功烈: 功业。
蛮、貊 (mò): 古代对南方和东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这里泛指异族。
不食之地: 不能耕种粮食的土地,指荒凉贫瘠之地。
款塞: 叩塞门,指外族前来归附、通好。
胡制于外臣: 让胡人(匈奴)作为汉朝的外臣接受约束。
没齿不食: 终身不敢动用(觊觎)。没齿:终身。

 
【原文】

大夫曰:"圣主思中国之未宁,北边之未安,使故廷尉评等问人间所疾苦。拯恤贫贱,周赡不足。群臣所宣明王之德,安宇内者,未得其纪,故问诸生。诸生议不干天则入渊,乃欲以闾里之治,而况国家之大事,亦不几矣!发于畎亩,出于穷巷,不知冰水之寒,若醉而新寤,殊不足与言也。"


【译文】

大夫说:“圣明的君主忧虑中原尚未安定,北部边疆尚未安宁,所以派遣前廷尉(司法官)王评等人去民间查问疾苦。救济抚恤贫贱之人,周济帮助那些衣食不足的人。群臣所要宣扬的圣明君王的德政,安定天下的方法,还没有找到头绪,所以来询问你们这些儒生。你们的议论不切实际,不着边际(不干天则入渊),竟想用治理乡里小事的办法,来比拟治理国家的大事,这也太不切实际了!你们出身于田间地头(畎亩),来自穷街陋巷(穷巷),不知道涉足深水的寒冷(喻不了解国家大事的艰巨),就像喝醉了酒刚醒过来一样(喻认识不清醒),实在不值得跟你们讨论这些大事啊。”


【注释】 

评: 指廷尉王评。
周赡不足: 周济帮助那些衣食不足的人。赡:供给,帮助。
宣明: 宣扬彰明。
安宇内: 安定天下。宇内:天下。
未得其纪: 还没有找到头绪、要领。纪:头绪,纲纪。
诸生: 各位儒生(指文学)。
不干天则入渊: 不触及天空就坠入深渊,比喻言论不切实际,不着边际。干:触及。
况: 比拟,类比。
不几: 不切实际,相差甚远。几:接近。
畎亩 (quǎn mǔ): 田间,田地。畎:田间小沟。
穷巷: 偏僻简陋的街巷。
冰水之寒: 比喻不了解国家大事的艰难险阻。
若醉而新寤: 像喝醉了酒刚醒来一样(认识不清醒)。寤:醒。

 
【原文】

文学曰:"夫欲安民富国之道,在于反本,本立而道生。顺天之理,因地之利,即不劳而功成。夫不修其源而事其流,无本以统之,虽竭精神,尽思虑,无益于治。欲安之适足以危之,欲救之适足以败之。夫治乱之端,在于本末而已,不至劳其心而道可得也。孔子曰:'不通于论者难于言治,道不同者,不相与谋。'今公卿意有所倚,故文学之言,不可用也。"


【译文】

文学说:“想要安定百姓、使国家富足的方法,在于返回根本(农桑),根本确立了,治国之道自然产生。顺应自然规律(顺天之理),依据土地的优势(因地之利),就能不费辛劳而成功。不修治根本(源头)而只处理末节(支流),没有根本来统摄一切,即使耗尽精神,费尽心思,也对治国没有益处。想安定它反而足以使它危险,想拯救它反而足以使它失败。治乱的关键,只在于分清根本和末节而已,不必劳心费神而治国之道自然可以获得。孔子说:‘不通晓大道理的人,难于和他讨论治国;主张不同的人,不能互相谋划。’现在公卿大臣(指大夫等人)心意有所偏向(倚仗权势),所以我们的言论,自然不被采用了。”


【注释】 

反本: 返回根本(指农业生产)。
本立而道生: 根本确立了,治国之道就自然产生。
顺天之理,因地之利: 顺应自然规律,依据土地的优势。
源/流: 源头/支流。比喻事物的根本和末节。
统: 统摄,统领。
端: 关键。
本末: 根本和末节。
不通于论: 不通晓大道理(治国理论)。
道不同者,不相与谋: 主张不同的人,不能互相谋划。
倚: 偏向,倚仗(权势)。

 
【原文】

大夫曰:"吾闻为人臣者尽忠以顺职,为人子者致孝以承业。君有非,则臣覆盖之。父有非,则子匿逃之。故君薨,臣不变君之政,父没,则子不改父之道也。春秋讥毁泉台,为其隳先祖之所为,而扬君父之恶也。今盐、铁、均输,所从来久矣,而欲罢之,得无害先帝之功,而妨圣主之德乎?有司倚于忠孝之路,是道殊而不同于文学之谋也。"


【译文】

大夫说:“我听说做臣子的要竭尽忠心以恪守职责,做儿子的要尽力行孝以继承父业。君主有过错,臣子要替他掩盖弥补(覆盖)。父亲有过错,儿子要为他隐瞒开脱(匿逃)。所以君主去世,臣子不改变君主既定的政策;父亲去世,儿子不改变父亲定下的规矩。《春秋》曾批评鲁国毁坏泉台这件事,认为这是毁坏祖先的作为,并宣扬了君主父亲的过失。如今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政策(盐铁、均输),由来已久了,现在想要废除它们,岂不是损害了先帝(汉武帝)的功绩,妨害了当今圣上的德政吗?主管官员(有司)遵循的是忠孝之道,这正是我们主张不同(道殊),而与你们文学之士的谋划相异的缘故啊。”


【注释】 

尽忠以顺职: 竭尽忠心以恪守职责。
致孝以承业: 尽力行孝以继承父业。
覆盖: 掩盖,弥补(过失)。
匿逃: 隐瞒,开脱(过失)。
薨 (hōng): 古代称诸侯或大官死亡。
春秋讥毁泉台: 《春秋公羊传》记载鲁文公毁坏泉台,认为这是毁坏祖先(鲁庄公)的作为,宣扬了先君的过失。泉台是鲁庄公所建。
隳 (huī): 毁坏。
盐、铁、均输: 汉武帝时实行的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经济政策。均输:调剂运输、平抑物价。
先帝: 指汉武帝。
有司: 主管官吏或部门。
道殊: 主张不同。

 

 
【原文】

文学曰:"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孔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故圣人上贤不离古,顺俗而不偏宜。鲁定公序昭穆,顺祖祢,昭公废卿士,以省事节用,不可谓变祖之所为,而改父之道也?二世充大阿房以崇绪,赵高增累秦法以广威,而未可谓忠臣孝子也。"


【译文】

文学说:“明智的人会根据时代变化而改变策略(因时而变),有智慧的人会随世事不同而制定措施(随世而制)。孔子说:‘用麻料做礼帽,是古礼的规定;现在大家都用丝料,这样省俭,我赞同大家的做法(吾从众)。’所以圣人和贤人推崇古制却不拘泥于古制,顺应时俗而不偏执于某一固定模式。鲁定公调整宗庙祭祀次序(序昭穆),理顺祖先和父庙的关系(顺祖祢);鲁昭公裁撤了卿士(废卿士),以减省事务节约用度,难道能说他们是改变祖先的作为,更改父亲的道路吗?秦二世大肆扩建阿房宫来尊崇先帝的功业(崇绪),赵高增加和累积秦朝法令来扩大威势(广威),这却不能称他们为忠臣孝子啊。”


【注释】 

因时而变: 根据时代变化而改变策略。
随世而制: 随世事不同而制定措施。
麻冕: 用麻料做的礼帽(古礼规定)。
纯: 丝帛。
俭: 省俭(丝比麻易得,省工)。
吾从众: 我赞同大家的做法。
上贤不离古: 推崇贤人(古制)但不拘泥于古制。上:通“尚”,崇尚。
顺俗而不偏宜: 顺应时俗而不偏执于某一固定模式。偏宜:偏执于某一适宜(模式)。
鲁定公序昭穆,顺祖祢 (nǐ): 鲁定公调整宗庙中祖先神位的昭穆次序(父为昭,子为穆),理顺了祖先和父庙(祢庙)的关系。这是对礼制的修正。
鲁昭公废卿士: 鲁昭公裁撤了卿士(高级官员),以减省事务节约用度。
二世充大阿房: 秦二世(胡亥)大肆扩建阿房宫。
崇绪: 尊崇(秦始皇的)功业。绪:事业,功业。
赵高增累秦法: 赵高增加和累积秦朝的法令(使其更加严苛)。
广威: 扩大威势。



《盐铁论·忧边第十二》是西汉桓宽所著《盐铁论》中的一篇,记录了汉昭帝时期(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召开的盐铁会议上,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为代表的朝廷官员(“大夫”)与来自民间的儒生(“文学”)就边防政策及国家治理根本原则展开的激烈辩论。

分享到:

编辑发布时间:2025-08-10 16: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