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论》非鞅第七原文及翻译
豆豆 2025-04-28 18:35:20 149人已围观
【原文】
大夫曰:"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器械完饰,蓄积有余。是以征敌伐国,攘地斥境,不赋百姓而师以赡。故利用不竭而民不知,地尽西河而民不苦。盐、铁之利,所以佐百姓之急,足军旅之费,务蓄积以备乏绝,所给甚众,有益于国,无害于人。百姓何苦尔,而文学何忧也?"
【译文】
大夫说: “从前商鞅在秦国做丞相时,对内建立法令制度,严明刑罚,整顿政令教化,使奸诈虚伪的行为无处容身。对外谋取百倍的利润,征收山林湖泽的赋税,国家富裕,人民强盛,武器装备精良完备,物资储备充足有余。因此征讨敌人,攻伐别国,开拓疆土,不需要向百姓额外征税而军队供给充足。所以财源不断而百姓不觉负担,疆土扩展到西河尽头而百姓不感到痛苦。盐铁官营的利润,是用来帮助百姓解决急难,满足军队的费用,致力于积蓄物资以防备匮乏断绝,供给的东西非常多,对国家有益,对人民无害。百姓有什么可痛苦的?你们这些学者又忧虑什么呢?”
【注释】
相秦: 担任秦国的丞相。
饬(chì)政教: 整顿政令和教化。
奸伪: 奸诈虚伪的行为。
百倍之利: 极大的利润。
器械完饰: 武器装备精良完备。
蓄积有余: 物资储备充足有余。
攘地斥境: 开拓疆土,扩展边界。
不赋百姓: 不向百姓征收(额外的)赋税。
师以赡: 军队得到充足的供给。师:军队。赡:供给充足。
利用不竭: 财源不断,物资用不完。
佐百姓之急: 帮助百姓解决急难。佐:帮助。
足军旅之费: 满足军队的费用。
务蓄积以备乏绝: 致力于积蓄物资以防备匮乏断绝。乏绝:匮乏断绝。
何苦尔: 有什么痛苦呢?尔:语气词。
【原文】
文学曰:"昔文帝之时,无盐、铁之利而民富;今有之而百姓困乏,未见利之所利也,而见其害也。且利不从天来,不从地出,一取之民间,谓之百倍,此计之失者也。无异于愚人反裘而负薪,爱其毛,不知其皮尽也。夫李梅实多者,来年为之衰;新谷熟而旧谷为之亏。自天地不能两盈,而况于人事乎?故利于彼者必耗于此,犹阴阳之不并曜,昼夜之有长短也。商鞅峭法长利,秦人不聊生,相与哭孝公。吴起长兵攻取,楚人搔动,相与泣悼王。其后楚日以危,秦日以弱。故利蓄而怨积,地广而祸构,恶在利用不竭而民不知,地尽西河而人不苦也?今商鞅之册任于内,吴起之兵用于外,行者勤于路,居者匮于室,老母号泣,怨女叹息;文学虽欲无忧,其可得也?"
【译文】
文学说: “从前汉文帝的时候,没有盐铁官营的利润而百姓富足;如今有了这利润百姓反而贫困匮乏,没看到它带来的好处,只看到它的害处。况且利不会从天而降,不会从地里冒出来,完全是从民间收取来的,说是有百倍之利,这是政策上的失误。这无异于愚蠢的人反穿皮衣去背柴火,爱惜皮衣的毛,却不知道皮子磨坏了。李树梅树结果太多,第二年就会减产;新谷子成熟了,旧谷子就显得亏欠。天地间的事物尚且不能两全其美,何况是人间的事呢?所以有利于一方面的,必然损耗另一方面,就像日月不能同时照耀,昼夜有长有短一样。商鞅推行严刑峻法追求长远利益,秦国人无法生存,一起对着秦孝公哭泣。吴起专务用兵攻占,楚国人骚动不安,一起对着楚悼王哭泣。后来楚国日益危险,秦国日益衰弱。所以说利益积蓄了,怨恨也积聚了;土地扩大了,灾祸也构成了。怎么能说‘财源不断而百姓不觉负担,疆土扩展到西河尽头而百姓不感到痛苦’呢(恶在...也)?如今商鞅的政策在国内推行,吴起那样的用兵方法在国外使用,在外奔波的人在路上劳苦,在家的人家里贫困,老母亲哀号哭泣,怨女悲叹;我们文学即使想不忧虑,又怎么可能呢?”
【注释】
困乏: 贫困匮乏。
利之所利: (盐铁官营)带来的好处。
反裘而负薪: 反穿皮衣背柴火(比喻做事愚蠢,只顾细节不顾根本)。
李梅实多者,来年为之衰: 李树梅树结果太多,第二年就会减产(比喻过度索取会损害根本)。
新谷熟而旧谷为之亏: 新谷成熟,旧谷就显得不足(比喻新旧更替,旧事物衰退)。
两盈: 两方面都完美、充足。
阴阳之不并曜: 日月不能同时照耀。
峭法长利: 推行严刑峻法,追求长远利益。峭:严厉。
不聊生: 无法维持生活。
搔动: 骚动不安。
日以危/日以弱: 日益危险/日益衰弱。
利蓄而怨积: 利益积蓄了,怨恨也积聚了。
地广而祸构: 土地扩大了,灾祸也构成了。构:形成。
恶(wū)在: 哪里存在?怎么能说?(表示反问)
册任: 政策被任用、推行。册:通“策”。
匮(kuì)于室: 家里贫困。匮:缺乏。
怨女: 指因丈夫离家或生活困苦而哀怨的女子。
其可得也: 怎么可能呢?
【原文】
大夫曰:"秦任商君,国以富强,其后卒幷六国而成帝业。及二世之时,邪臣擅断,公道不行,诸侯叛弛,宗庙隳亡。春秋曰:'末言尔,祭仲亡也。'夫善歌者使人续其声,善作者使人绍其功。椎车之蝉攫,相土之教也。周道之成,周公之力也。虽有裨谌之草创,无子产之润色,有文、武之规矩,而无周、吕之凿枘,则功业不成。今以赵高之亡秦而非商鞅,犹以崇虎乱殷而非伊尹也。"
【译文】
大夫说: “秦国任用商鞅,国家因此富强,后来终于吞并六国成就了帝业。到了秦二世的时候,奸臣独断专行,公正的道理行不通,诸侯反叛离心,国家灭亡。《春秋》上说:‘不必多说了,祭仲死了。’(末言尔,祭仲亡也)善于唱歌的人能让人接着唱下去,善于创业的人能让人继承他的功业。原始车子安装车轮,是奚仲创制的。周朝礼乐制度的完成,是周公的功劳。即使有裨谌起草,没有子产去修饰润色;有周文王、周武王的规矩,没有周公、吕尚那样的能工巧匠去具体实施,那么功业还是不能成就。现在因为赵高使秦朝灭亡就否定商鞅,就像因为崇侯虎搞乱了殷朝就否定伊尹一样。”
【注释】
卒: 终于。
幷六国: 吞并六国。
邪臣擅断: 奸臣独断专行。
公道不行: 公正的道理行不通。
叛弛: 反叛离心。
宗庙隳(huī)亡: 国家灭亡。宗庙:代指国家。隳:毁坏。
末言尔,祭仲亡也: 《春秋公羊传》语,意指(郑国危难)不必多说,是因为贤臣祭仲死了(暗示失去栋梁)。
绍其功: 继承他的功业。绍:继承。
椎车之蝉攫: 指原始车辆安装车轮的技术。椎车:原始的车。蝉攫:可能指车轮或车轴部件。此处代指车辆的创制。
相土: 指奚仲,传说中车辆的发明者。
周道: 周朝的礼乐制度。
裨谌(pí chén)、子产: 郑国贤臣,裨谌善谋划,子产善修饰政令。
草创: 起草、初创。
润色: 修饰文字,引申为完善政令。
周、吕: 周公旦和吕尚(姜太公),周朝开国功臣。
凿枘(záo ruì): 榫卯。凿:榫眼。枘:榫头。比喻契合、实施。
崇虎: 崇侯虎,商纣王时的佞臣。
伊尹: 商朝开国贤相。
【原文】
文学曰:"善凿者建周而不拔,善基者致高而不蹶。伊尹以尧、舜之道为殷国基,子孙绍位,百代不绝。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刑既严峻矣,又作为相坐之法,造诽谤,增肉刑,百姓斋栗,不知所措手足也。赋敛既烦数矣,又外禁山泽之原,内设百倍之利,民无所开说容言。崇利而简义,高力而尚功,非不广壤进地也,然犹人之病水,益水而疾深,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狐刺之凿,虽公输子不能善其枘。畚土之基,虽良匠不能成其高。譬若秋蓬被霜,遭风则零落,虽有十子产,如之何?故扁鹊不能肉白骨,微、箕不能存亡国也。"
【译文】
文学说: “善于打洞的,建立的基础牢固不会被拔除;善于打地基的,达到的高度稳固不会倒塌。伊尹用尧、舜的治国之道作为殷朝的基础,子孙继承王位,延续百代不断绝。商鞅用严刑峻法作为秦国的基础,所以只传了两代就被夺去了。刑罚已经够严酷了,又制定了连坐的法令,设立诽谤罪,增加肉刑,百姓恐惧发抖,手足无措。赋税征收已经很频繁沉重了,又对外垄断山林湖泽的资源,对内设立获取百倍利润的制度,百姓无处申诉和说话。崇尚财利而轻视道义,推崇武力而崇尚战功,不是没有开拓疆土,然而就像人得了水肿病,增加水分病情反而加重。只看到商鞅替秦国开创了帝业,却不知道他给秦国铺下了灭亡的道路。用歪斜的凿子打孔,即使是鲁班也不能使榫头安合适。用装土的畚箕做地基,即使是再好的工匠也不能使它建得高大。就好比秋天的蓬草遇到霜冻,再遭风吹就零落四散了,即使有十个子产,又能怎么样呢?所以扁鹊不能使白骨长肉,微子、箕子也不能挽救灭亡的国家。”
【注释】
建周而不拔: 建立的基础牢固不会被拔除。周:牢固。
致高而不蹶: 达到的高度稳固不会倒塌。蹶:跌倒、倒塌。
绍位: 继承王位。
二世而夺: 只传了两代(指秦朝)就被夺去(灭亡)。
相坐之法: 连坐法,一人犯罪,亲属邻里连带受罚。
造诽谤: 设立诽谤罪(压制言论)。
增肉刑: 增加残酷的肢体刑罚(如黥、劓、刖等)。
斋栗: 恐惧发抖的样子。
无所开说容言: 无处申诉和说话。开说:申诉。容言:容纳意见。
崇利而简义: 崇尚财利而轻视道义。简:轻视、怠慢。
高力而尚功: 推崇武力而崇尚战功。
广壤进地: 开拓疆土。
病水: 得了水肿病。
益水而疾深: 增加水分病情反而加重。
致亡道: 导致灭亡的道路。
狐刺之凿: 歪斜不规整的榫眼。
公输子: 公输般,即鲁班,古代著名工匠。
善其枘: 使榫头安合适。
畚(běn)土之基: 用装土的畚箕做地基(比喻基础不牢)。
秋蓬被霜: 秋天的蓬草遭遇霜冻。
零落: 凋零飘落。
肉白骨: 使白骨重新长肉(比喻起死回生)。
微、箕: 微子启和箕子,商纣王时的贤臣,未能挽救商朝。
【原文】
大夫曰:"言之非难,行之为难。故贤者处实而效功,亦非徒陈空文而已。昔商君明于开塞之术,假当世之权,为秦致利成业,是以战胜攻取,幷近灭远,乘燕、赵,陵齐、楚,诸侯敛衽,西面而向风。其后,蒙恬征胡,斥地千里,踰之河北,若坏朽折腐。何者?商君之遗谋,备饬素修也。故举而有利,动而有功。夫畜积筹策,国家之所以强也。故弛废而归之民,未睹巨计而涉大道也。"
【译文】
大夫说: “光说不难,做起来才难。所以贤能的人注重实际效果,也不是只会陈述空洞的道理。从前商鞅精通‘开塞’之术(即开创有利因素,堵塞不利因素),凭借当时的权势,为秦国谋利成就功业,因此战必胜攻必取,吞并近邻消灭远敌,压倒燕国、赵国,凌驾于齐国、楚国之上,诸侯都整理衣襟,面向西方归附秦国。之后,蒙恬征讨胡人,开拓疆土上千里,越过黄河以北,就像摧毁朽木折断腐物一样容易。为什么呢?这都是商鞅遗留的谋略,平时就准备整治好了的缘故。所以实施起来就有利,行动起来就成功。积蓄物资,运筹谋划,是国家强大的原因。所以(如果)放弃这些而把(盐铁之利)归还给百姓,我看不出这是什么宏图大略,更谈不上是治国大道。”
【注释】
处实而效功: 注重实际效果。效:验证、取得。
徒陈空文: 只会陈述空洞的道理。
开塞之术: 商鞅的治国理念(《商君书》有《开塞》篇),指打开(奖励农战等)有利之门,堵塞(抑制工商业、游侠等)不利之门。
假当世之权: 凭借当时的权势。假:借。
乘燕、赵,陵齐、楚: 压倒燕国、赵国,凌驾于齐国、楚国之上。乘、陵:皆有压制、超越之意。
敛衽(rèn): 整理衣襟,表示恭敬。
西面而向风: 面向西方(秦国方向)表示归顺。向风:闻风归附。
斥地千里: 开拓疆土上千里。
踰(yú)之河北: 越过黄河以北。踰:同“逾”,越过。
若坏朽折腐: 像摧毁朽木折断腐物一样容易。坏:毁坏。
遗谋: 遗留的谋略。
备饬(chì)素修: 平时就准备整治好了。饬:同“饬”,整治。素:平素。
畜积筹策: 积蓄物资,运筹谋划。
弛废而归之民: (如果)放弃(盐铁官营等政策)而把(利益)归还给百姓。弛废:松弛废弃。
未睹巨计而涉大道: 看不出是什么宏图大略,更谈不上是治国大道。睹:看见。涉:涉及、进入。大道:治国根本之道。
【原文】
文学曰:"商鞅之开塞,非不行也;蒙恬却胡千里,非无功也;威震天下,非不强也;诸侯随风西面,非不从也;然而皆秦之所以亡也。商鞅以权数危秦国,蒙恬以得千里亡秦社稷:此二子者,知利而不知害,知进而不知退,故果身死而众败。此所谓恋朐之智,而愚人之计也,夫何大道之有?故曰:'小人先合而后忤,初虽乘马,卒必泣血。'此之谓也。"
【译文】
文学说: “商鞅的‘开塞’之术,并非行不通;蒙恬击退胡人千里,并非没有功劳;威势震动天下,并非不强大;诸侯像随风倒一样归顺秦国,并非不服从;然而这些都是导致秦朝灭亡的原因啊!商鞅用权术诈谋危害了秦国,蒙恬因开拓千里疆土而灭亡了秦朝:这两个人,只知道利益不知道害处,只知道前进不知道后退,所以最终自己身死而众人(事业)也失败。这就是所谓的‘恋朐之智’(见识短浅的小聪明)(此所谓恋朐之智),是愚蠢人的计策,哪里谈得上什么治国大道呢?所以古人说:‘小人开始投合(小人先合)后来必然违背,起初虽然骑着马很得意,最终必定哭泣流血。’说的就是这种人啊。”
【注释】
开塞: 指商鞅的治国之术(见第五段注)。
却胡: 击退胡人(匈奴)。
权数: 权术谋略。
亡秦社稷: 使秦朝国家灭亡。社稷:国家。
知利而不知害,知进而不知退: 只知利益不知害处,只知前进不知后退。
果: 最终、果然。
恋朐(qú)之智: 比喻见识短浅、固执浅陋的小聪明(一说恋朐为地名,或指某种小动物)。
何大道之有: 哪里有什么大道?
小人先合而后忤(wǔ): 小人开始投合(主子),后来必然违背。忤:违背。
初虽乘马,卒必泣血: 起初虽然骑着马(很得意),最终必定哭泣流血(很悲惨)。
【原文】
大夫曰:"淑好之人,戚施之所妒也;贤知之士,阘茸之所恶也。是以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夫商君起布衣,自魏入秦,期年而相之,革法明教,而秦人大治。故兵动而地割,兵休而国富。孝公大说,封之于、商之地方五百里,功如丘山,名传后世。世人不能为,是以相与嫉其能而疵其功也。"
【译文】
大夫说: “善良美好的人,是驼背丑人所嫉妒的;贤能明智的人,是卑贱无能的人所憎恶的。因此上官大夫在楚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公伯寮在季孙氏面前诬告子路。那商鞅出身平民,从魏国来到秦国,一年就被任命为丞相,改革法令申明教化,秦国因而治理得非常好。所以军队一出动就割取别国土地,军队休整时国家就富足。秦孝公非常高兴,封给他于、商一带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他的功劳像山一样高,名声流传后世。一般的人做不到,所以一起嫉妒他的才能而挑剔他的功劳。”
【注释】
淑好: 善良美好。
戚施: 驼背的人(比喻丑陋或谄媚的人),此处指嫉贤妒能的小人。
阘茸(tà róng): 卑贱无能的人。
短: 诋毁、说坏话。
愬(sù): 同“诉”,诽谤、诬告。
起布衣: 出身平民。
期(jī)年: 一周年。
革法明教: 改革法令,申明教化。
大治: 治理得非常好。
兵动而地割: 军队出动就割取(别国)土地。
兵休而国富: 军队休整时国家就富足。
大说(yuè): 非常高兴。说:同“悦”。
于、商: 地名,商鞅的封地。
功如丘山: 功劳像山一样高。
疵(cī)其功: 挑剔、非议他的功劳。
【原文】
文学曰:"君子进必以道,退不失义,高而勿矜,劳而不伐,位尊而行恭,功大而理顺;故俗不疾其能,而世不妒其业。今商鞅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为俗,欺旧交以为功,刑公族以立威,无恩于百姓,无信于诸侯,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雠,虽以获功见封,犹食毒肉愉饱而罹其咎也。苏秦合纵连横,统理六国,业非不大也;桀、纣与尧、舜并称,至今不亡,名非不长也;然非者不足贵。故事不苟多,名不苟传也。"
【译文】
文学说: “君子进身为官必须合乎道义,退身也不失道义,地位高却不骄傲,有功劳却不自夸,职位尊贵而行为谦恭,功劳巨大而合乎事理;所以世俗的人不嫉妒他的才能,世人也不嫉妒他的功业。如今商鞅抛弃道义而使用权术,废弃仁德而专任暴力,严刑峻法,把暴虐当作社会风气,欺骗老朋友作为功劳,对王公贵族用刑来树立权威,对百姓没有恩德,对诸侯不讲信用,人人怨恨他,家家视他为仇敌,虽然因此获得功劳被封赏,也就像吃了有毒的肉,虽然暂时痛快吃饱,却要遭受它的祸害。苏秦搞合纵连横,统领治理六国,功业并非不大;夏桀、商纣与尧、舜一起被后人谈论,至今没有被人遗忘,名声并非不长;但是被否定的东西不值得珍贵。所以事情不追求多,名声也不追求流传。”
【注释】
进必以道: 进身为官必须合乎道义。
退不失义: 退身也不失道义。
高而勿矜: 地位高却不骄傲。
劳而不伐: 有功劳却不自夸。伐:夸耀。
行恭: 行为谦恭。
理顺: 合乎事理。
疾: 憎恨、嫉妒。
弃道而用权: 抛弃道义而使用权术。
废德而任力: 废弃仁德而专任暴力。
虐戾(lì)为俗: 把暴虐当作社会风气。
欺旧交: 欺骗老朋友(指商鞅诱俘魏公子卬事)。
刑公族: 对王公贵族用刑(指处罚太子师傅等)。
雠(chóu): 仇敌。
见封: 被封赏。
食毒肉愉饱而罹其咎: 吃毒肉虽然一时痛快吃饱,却要遭受它的祸害。罹:遭受。咎:灾祸。
苏秦: 战国纵横家,主张合纵抗秦。
合纵连横: 苏秦主张六国联合(合纵)抗秦,张仪主张秦国拉拢个别国家(连横)破合纵。
统理: 统领治理。
非者: 被否定(被非议)的人或事。
事不苟多,名不苟传: 事情不随便追求多,名声不随便追求流传(意指要符合道义)。
【原文】
大夫曰:"缟素不能自分于缁墨,贤圣不能自理于乱世。是以箕子执囚,比干被刑。伍员相阖闾以霸,夫差不道,流而杀之。乐毅信功于燕昭,而见疑于惠王。人臣尽节以徇名,遭世主之不用。大夫种辅翼越王,为之深谋,卒擒强吴,据有东夷,终赐属镂而死。骄主背恩德,听流说,不计其功故也,岂身之罪哉?"
【译文】
大夫说: “洁白的丝绸在黑色的染缸里不能保持自己的洁白,贤人圣人在乱世中不能保全自己。因此箕子被囚禁,比干被杀害。伍子胥辅佐阖闾称霸,夫差不行正道,把他流放后杀害。乐毅在燕昭王那里建立了功勋得到信任,却在燕惠王那里被怀疑。臣子尽忠守节来成全名节,却遭遇君主不任用。大夫文种辅佐越王,为他深谋远虑,终于擒获强大的吴王,占据了东方,最终却被赐予属镂剑自杀而死。这是因为骄横的君主背弃恩德,听信流言蜚语,不念他的功劳的缘故,哪里是他本人的罪过呢?”
【注释】
缟(gǎo)素: 洁白的丝绸。
自分: 自我保持(本色)。
缁(zī)墨: 黑色颜料,比喻污浊的环境。
自理: 保全自己。
箕子执囚: 箕子(商纣王叔父)因劝谏被囚禁。
比干被刑: 比干(商纣王叔父)因强谏被剖心。
伍员(Yún): 伍子胥。
阖闾(hé lǘ): 吴王,伍子胥助其称霸。
夫差: 阖闾之子,吴王,逼伍子胥自杀。
流而杀之: 流放后杀害(夫差赐剑令其自杀)。
乐毅: 燕国名将,助燕昭王破齐。
信功: 因功绩得到信任。
见疑于惠王: 被燕惠王怀疑(乐毅被迫逃亡赵国)。
徇(xùn)名: 为保全名节而死。徇:同“殉”。
遭世主之不用: 遭遇君主不任用。
大夫种: 文种,越王勾践谋臣。
辅翼: 辅佐。
东夷: 泛指东方。
属镂(zhǔ lòu): 剑名,勾践赐文种自杀之剑。
骄主: 骄横的君主。
流说: 流言蜚语。
不计其功: 不念他的功劳。
【原文】
文学曰:"比干剖心,子胥鸱夷,非轻犯君以危身,强谏以干名也。憯怛之忠诚,心动于内,忘祸患之发于外,志在匡君救民,故身死而不怨。君子能行是不能御非,虽在刑戮之中,非其罪也。是以比干死而殷人怨,子胥死而吴人恨。今秦怨毒商鞅之法,甚于私仇,故孝公卒之日,举国而攻之,东西南北莫可奔走,仰天而叹曰:'嗟乎,为政之弊,至于斯极也!'卒车裂族夷,为天下笑。斯人自杀,非人杀之也。"
【译文】
文学说: “比干被剖心,伍子胥被装入皮袋沉江,并非他们轻率地冒犯君主招致杀身之祸,也不是强行进谏来求取名声。是因为他们内心充满悲痛忠诚,忘记了祸患会在外部发生,一心想着匡正君主拯救百姓,所以即使死了也没有怨恨。君子能够推行正道,但不能阻止别人干坏事,即使遭受刑罚杀戮,也不是他们的罪过。因此比干死了殷国人都怨恨纣王,伍子胥死了吴国人都痛恨夫差。如今秦国人怨恨商鞅的法令,比对私仇还要厉害,所以在秦孝公去世那天,全国人都起来攻击他,东西南北没有地方可以逃奔,他仰天叹息说:‘唉,搞政治的弊端,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啊!’最终被车裂灭族,被天下人耻笑。这是商鞅自杀,不是别人杀了他。”
【注释】
鸱夷(chī yí): 皮袋子,伍子胥被杀后尸体被装入皮袋沉江。
轻犯君以危身: 轻率地冒犯君主招致杀身之祸。
强谏以干名: 强行进谏来求取名声。干:求取。
憯怛(cǎn dá): 悲痛忧伤。
心动于内: 内心(的忠诚)驱动。
匡君救民: 匡正君主,拯救百姓。
行是: 推行正道。
御非: 阻止坏事。
怨毒: 怨恨憎恶。
举国: 全国。
奔走: 逃跑。
为政之弊: 搞政治的弊端。
至于斯极: 到了这种极点。
车裂: 古代酷刑,俗称五马分尸。
族夷: 灭族。
斯人自杀,非人杀之: 这是(商鞅)自己害死了自己,不是别人杀了他(意指其政策招致民怨,自取灭亡)。
《非鞅》篇名直指核心矛盾:商鞅的强国之术是功绩还是祸根? 此辩至今仍是治国理念的经典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