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云笔记 >  自媒体类 >  文章详情

《盐铁论》论勇第五十一原文及翻译

豆豆   2025-09-18 09:53:08   41人已围观

【原文】

大夫曰:“荆轲怀数年之谋而事不就者,尺八匕首不足恃也。秦王惮于不意,列断贲、育者,介七尺之利也。使专诸空拳,不免于为禽;要离无水,不能遂其功。世言强楚劲郑,有犀兕之甲,棠溪之铤也。内据金城,外任利兵,是以威行诸夏,强服敌国。故孟贲奋臂,众人轻之;怯夫有备,其气自倍。况以吴、楚之士,舞利剑,蹶强弩,以与貉虏骋于中原?一人当百,不足道也!夫如此,则貉无交兵,力不支汉,其势必降。此商君之走魏,而孙膑之破梁也。”


【译文】

大夫说:“荆轲谋划多年却未能成功,是因为一尺八寸的匕首不足以依靠。秦王因突发情况而恐惧,能斩杀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是凭借七尺长剑的锋利。假使专诸徒手行刺,难免被擒;要离离开水战环境,也无法成就功业。世人称说强大的楚国和强劲的郑国,拥有犀兕皮制成的铠甲和棠溪的利剑。对内依托坚固城池,对外使用锋利兵器,因此威震中原,强力降服敌国。所以孟贲空手挥臂,众人会轻视他;胆怯之人若有准备,勇气自会倍增。何况让吴、楚地区的勇士,挥舞利剑,踏动强弩,与匈奴在中原角逐?一人抵挡百人,根本不值一提!如此一来,匈奴不敢交战,实力无法抗衡汉朝,势必投降。这就像商鞅迫使魏国败退,孙膑击破魏国一样。”


【注释】

事不就:事情未能成功  

不足恃:不足以依靠  

惮于不意:因意外情况而恐惧  

介七尺之利:凭借七尺长剑的锋利  

为禽:被擒  

遂其功:成就功业  

棠溪之铤:棠溪地区生产的利剑  

金城:坚固的城池  

利兵:锋利的兵器  

孟贲:古代著名勇士  

蹶强弩:踏动弩机发射  

貉虏:对匈奴的蔑称  

交兵:交战  

商君之走魏:商鞅迫使魏国迁都  


【原文】

文学曰:“楚、郑之棠溪、墨阳,非不利也,犀胄兕甲,非不坚也,然而不能存者,利不足恃也。秦兼六国之师,据崤、函而御宇内,金石之固,莫耶之利也。然陈胜无士民之资,甲兵之用,鉏耰棘橿,以破冲隆。武昭不击,乌号不发。所谓金城者,非谓筑壤而高土,凿地而深池也。所谓利兵者,非谓吴、越之铤,干将之剑也。言以道德为城,以仁义为郭,莫之敢攻,莫之敢入。文王是也。以道德为胄,以仁义为剑,莫之敢当,莫之敢御,汤、武是也。今不建不可攻之城,不可当之兵,而欲任匹夫之役,而行三尺之刃,亦细矣!”


【译文】

文学说:“楚国郑国的棠溪、墨阳之剑,并非不锋利;犀兕皮制成的盔甲,并非不坚固,然而国家未能保存,说明锋利兵器不足以依靠。秦国兼并六国军队,占据崤山函谷关控制天下,有金石般的坚固防线和莫邪剑般的锋利兵器。然而陈胜没有军队和精良装备,只用农具木棍,就攻破坚固城池。秦军的武昭战车来不及出击,乌号强弓来不及发射。所谓坚固城池,不是说用泥土筑高墙、挖地成深池;所谓锋利兵器,不是说吴越的利剑或干将之名剑。说的是以道德为城墙,以仁义为外郭,无人敢进攻,无人敢侵入。周文王就是如此。以道德为盔甲,以仁义为利剑,无人敢抵挡,无人敢抵抗,商汤、周武王就是如此。如今不建造不可攻破的道德之城、不可抵挡的仁义之兵,却想依靠个人勇力,使用三尺短刃,也太微不足道了!”


【注释】

墨阳:地名,以产剑著称  

犀胄兕甲:犀牛皮制成的头盔和兕皮铠甲  

崤函:崤山和函谷关  

御宇内:控制天下  

莫耶:古代名剑莫邪  

鉏耰棘橿:农具和木棍  

冲隆:坚固的战车或城池  

武昭:秦军战车名  

乌号:古代良弓名  

干将:古代名剑  

道德为城:以道德作为城墙  

仁义为郭:以仁义作为外城  


【原文】

大夫曰:“荆轲提匕首入不测之强秦;秦王惶恐失守备,卫者皆惧。专诸手剑摩万乘,刺吴王,尸孽立正,镐冠千里。聂政自卫,由韩廷刺其主,功成求得,退自刑于朝,暴尸于市。今诚得勇士,乘强汉之威,凌无义之匈奴,制其死命,责以其过,若曹刿之胁齐桓公,遂其求。推锋折锐,穹庐扰乱,上下相遁,因以轻锐随其后。匈奴必交臂不敢格也。”


【译文】

大夫说:“荆轲手持匕首进入深不可测的强大秦国;秦王惊慌失措失去戒备,侍卫都惊恐万分。专诸手持短剑逼近万乘之君,刺杀吴王,使奸臣伏诛、正统确立,恩泽广布千里。聂政从卫国出发,到韩国朝堂刺杀国君,成功实现诉求后,当庭自尽,尸身暴露于市集。如今若得此等勇士,凭借强汉的威势,凌驾于不义的匈奴之上,掌控其生死,谴责其罪过,就像曹刿胁迫齐桓公,最终达成要求。摧毁其锋芒,使匈奴王庭混乱,上下逃散,再派遣轻装精锐部队追击。匈奴必定束手不敢抵抗。”


【注释】

不测:深不可测  

失守备:失去戒备  

万乘:指大国君主  

尸孽立正:清除奸臣扶立正统  

镐冠千里:恩泽广布  

求得:实现诉求  

自刑:自尽  

曹刿之胁齐桓公:曹刿劫持齐桓公订立盟约  

推锋折锐:摧毁敌军锋芒  

穹庐:匈奴王庭  

交臂:束手就缚  


【原文】

文学曰:“汤得伊尹,以区区之亳兼臣海内,文王得太公,廓酆、鄗以为天下,齐桓公得管仲以霸诸侯,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闻得贤圣而蛮、貊来享,未闻劫杀人主以怀远也。诗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故‘自彼氐、羌,莫不来王。’非畏其威,畏其德也。故义之服无义,疾于原马良弓;以之召远,疾于驰传重驿。”


【译文】

文学说:“商汤得到伊尹,以小小的亳地臣服天下;周文王得到姜太公,扩大丰、镐之地而取得天下;齐桓公得到管仲称霸诸侯;秦穆公得到由余,使西戎八国归附。只听说获得贤圣而让蛮貊前来归顺,从未听说劫杀君主能怀柔远方。《诗经》说:‘施恩于中原,安定四方。’因此‘远自氐、羌,无不归顺朝见。’这不是畏惧武力,而是敬畏德行。所以用仁义降服不义,比快马良弓更迅速;用仁义招抚远方,比驿马疾驰更快捷。”


【注释】

兼臣海内:使天下臣服  

廓酆鄗:扩大丰镐地区  

由余:西戎贤臣  

蛮貊来享:远方民族前来进贡  

怀远:怀柔远方  

惠此中国:施恩于中原地区  

绥四方:安定四方  

来王:前来朝见  


全文主要内容总结:该段对话围绕“武力征服与道德教化哪种方式更有效”展开辩论,大夫主张凭借武力强权降服匈奴,文学则强调以道德仁义实现天下归心。


分享到:

编辑发布时间:2025-09-21 15:1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