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云笔记 >  阅读笔记 >  文章详情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豆豆   2025-08-27 17:13:25   4人已围观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一章,与前文“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形成呼应,揭示了认知世界的两种视角。我们可以用现代科学、艺术和生活的案例来拆解其含义:

原句直译

“因此,保持无欲的状态,可以观察事物的奥妙;保持有欲的状态,可以观察事物的边界。”

通俗解释

  1. “常无欲,以观其妙”

    • 艺术创作:画家在创作初期不预设主题(无欲),仅凭色彩和线条的直觉碰撞,可能意外诞生独特的风格(如抽象表现主义大师波洛克的“滴画”)。

    • 科学发现:门捷列夫在整理元素性质时,暂时放下“分类必须符合已知规律”的欲望,发现元素周期律的空白处预示着尚未发现的元素(如镓、锗),最终被实验证实。

    • 核心思想:抛开主观欲望和预设结论,以开放、空灵的心态观察事物,能发现隐藏的规律或本质。

    • 现代案例

  2. “常有欲,以观其徼”

    • 工程研发:特斯拉开发电动车时,设定“续航超500公里”的目标(有欲),通过电池能量密度计算、电机效率优化等具体手段,最终实现技术突破。

    • 法律制定:针对“网络暴力”问题,立法者需明确界定“暴力”的边界(如言论自由与恶意攻击的区分),通过案例分析、社会调研等具体操作,制定可执行的法规。

    • 核心思想:带着明确的目标或问题(有欲),通过逻辑分析、实验验证等手段,能界定事物的边界、规律或应用场景。

    • 现代案例

两者的辩证关系

  • 无欲是洞察本质的钥匙,有欲是落地实践的路径
    就像探索一片森林,无欲时你关注森林的整体生态(如物种多样性、气候影响),有欲时你具体研究某棵树的年轮、树叶的微观结构,两者结合才能全面理解森林。

  • 现代启示

    • 创新与执行:苹果公司设计iPhone时,乔布斯先以“改变手机”的无欲愿景启发团队,再通过“触控屏精度”“应用生态”等有欲目标落地产品。

    • 个人成长:学习一门新技能(如编程),初期无欲地探索编程思维(如算法逻辑),后期有欲地练习具体语法和项目开发,才能成为合格开发者。

总结

老子这句话揭示了认知的双重性:

  1. 无欲代表超越功利、回归本质的观察(如艺术灵感、科学直觉);

  2. 有欲代表聚焦目标、精准执行的实践(如工程设计、法律条文)。
    两者如同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共同推动人类从“混沌认知”走向“精准行动”。


分享到:

编辑发布时间:2025-08-27 17: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