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论》水旱第三十六原文及翻译
豆豆 2025-05-16 15:33:41 198人已围观
【原文】
大夫曰:“禹、汤圣主,后稷、伊尹贤相也,而有水旱之灾。水旱,天之所为,饥穰,阴阳之运也,非人力。故太岁之数,在阳为旱,在阴为水。六岁一饥,十二岁一荒。天道然,殆非独有司之罪也。”
【译文】
官员说:“夏禹、商汤是圣明的君主,后稷、伊尹是贤能的宰相,但依然遭遇水旱灾害。水旱灾害是上天造成的,饥荒与丰收是阴阳运转的结果,不是人力能控制的。按照太岁运行的规律,处于阳位则干旱,处于阴位则水涝。每六年一次饥荒,十二年一次大荒。天道如此,恐怕不完全是官员的过错。”
【注释】
太岁:古代天文历法中的虚拟星体,用于纪年
饥穰:饥荒与丰收
阴阳:古代哲学概念,指自然界两种对立统一的能量
有司:指官吏
【原文】
贤良曰:“古者,政有德,则阴阳调,星辰理,风雨时。故行修于内,声闻于外,为善于下,福应于天。周公载纪而天下太平,国无夭伤,岁无荒年。当此之时,而不破块,风不鸣条,旬而一雨,而必以夜。无丘陵高下皆熟。诗曰:‘有渰萋萋,兴雨祁祁。’今不省其所以然,而曰‘阴阳之运也’,非所闻也。孟子曰:‘野有饿殍,不知收也;狗豕食人食,不知检也;为民父母,民饥而死,则曰,非我也,岁也,何异乎以刃杀之,则曰,非我也,兵也?’方今之务,在除饥寒之患,罢盐、铁,退权利,分土地,趣本业,养桑麻,尽地力也。寡功节用,则民自富。如是,则水旱不能忧,凶年不能累也。”
【译文】
贤良之士说:“古时政治清明有德行,就会阴阳调和,星辰有序,风雨适时。所以内在修养完善,声名传播于外,在民间施行善政,上天就会降下福报。周公执政时期天下太平,国民没有夭折伤亡,年年没有荒灾。那时雨滴不打破土块,清风不吹响树枝,每十天下一场雨,而且总是在夜间。无论丘陵平原都能丰收。《诗经》说:‘阴云密布,细雨绵绵。’现在不反思这些道理,却只说‘阴阳运转’,我从未听说过这种道理。孟子说:‘野外有饿死的尸体,不知收纳赈济;猪狗吃着人的食物,不知制止;作为百姓父母官,百姓饿死了却说不是我的过错是年成不好,这和用刀杀人却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区别?’当今要务在于消除饥寒之苦,取消盐铁专营,放弃专利权力,分配土地,鼓励农业,种植桑麻,充分发挥地力。减少劳役节约用度,百姓自然富裕。这样水旱灾害也不足为虑,荒年也不会造成灾难。”
【注释】
破块:雨滴打碎土块
鸣条:风吹树枝发出声响
饿殍:饿死的人
趣本业:鼓励从事农业
尽地力:充分发挥土地生产力
【原文】
大夫曰:“议者贵其辞约而指明,可于众人之听,不至繁文稠辞,多言害有司化俗之计,而家人语。陶朱为生,本末异径,一家数事,而治生之道乃备。今县官铸农器,使民务本,不营于末,则无饥寒之累。盐、铁何害而罢?”
【译文】
官员说:“议论贵在言辞简练而主旨明确,让大众能够听懂,不应使用繁复的辞藻,过多言论会妨碍官员教化民众的计划,这成了家常闲谈。陶朱公谋生时,农业和商业不同途径,一个家庭从事多种行业,谋生之道才完备。如今官府铸造农具,使百姓专心务农,不从事商业,就不会有饥寒之忧。盐铁专营有什么害处要取消呢?”
【注释】
县官:指官府
务本:从事根本的农业
营于末:经营次要的商业
【原文】
贤良曰:“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用不具,则田畴荒,谷不殖,用力鲜,功自半。器便与不便,其功相什而倍也。县官鼓铸铁器,大抵多为大器,务应员程,不给民用。民用钝弊,割草不痛,是以农夫作剧,得获者少,百姓苦之矣。”
【译文】
贤良之士说:“农业是天下最重要的产业,铁器是百姓最重要的工具。工具便利,就能费力少而收获多,农民乐于劳作并提高效率。工具不齐全,就会田地荒芜,谷物不生长,费力多而收成减半。工具便利与否,效果相差十倍甚至更多。官府铸造铁器,大多制造大型器具,只顾完成指标,不供给民用。百姓用的铁器钝劣,割草都不锋利,因此农民劳动强度大,收获却少,百姓深受其苦。”
【注释】
劝功:勉力建功
员程:指标定额
钝弊:钝拙破败
【原文】
大夫曰:“卒徒工匠,以县官日作公事,财用饶,器用备。家人合会,褊于日而勤于用,铁力不销炼,坚柔不和。故有司请总盐、铁,一其用,平其贾,以便百姓公私。虽虞、夏之为治,不易于此。吏明其教,工致其事,则刚柔和,器用便。此则百姓何苦?而农夫何疾?”
【译文】
官员说:“役卒工匠们为官府每日办理公事,资金充足,设备齐全。百姓自家合伙制作,时间紧迫而急于使用,铁料熔炼不充分,硬度软硬不均。因此官员请求统筹盐铁事务,统一规格,平抑价格,以方便百姓公私之用。即使是虞舜夏禹治国,也不会改变这种做法。官吏明确规范,工匠精心制作,就能刚柔适中,器具便利。这样百姓还有什么痛苦?农夫还有什么不满?”
【注释】
卒徒:服役的士卒和刑徒
销炼:熔炼锻造
一其用:统一用途规格
平其贾:平抑价格
【原文】
贤良曰:“卒徒工匠!故民得占租鼓铸、煮盐之时,盐与五谷同贾,器和利而中用。今县官作铁器,多苦恶,用费不省,卒徒烦而力作不尽。家人相一,父子戮力,各务为善器,器不善者不集。农事急,挽运衍之阡陌之间。民相与市买,得以财货五谷新币易货;或时贳民,不弃作业。置田器,各得所欲。更繇省约,县官以徒复作缮治道桥诸发,民便之。今总其原,壹其贾,器多坚 ,善恶无所择。吏数不在,器难得。家人不能多储,多储则镇生。弃膏腴之日,远市田器,则后良时。盐、铁贾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耨,土耰淡食。铁官卖器不售或颇赋与民。卒徒作不中呈,时命助之。发征无限,更繇以均剧,故百姓疾苦之。古者,千室之邑,百乘之家,陶冶工商,四民之求,足以相更。故农民不离畦亩,而足乎田器,工人不斩伐而足乎材木,陶冶不耕田而足乎粟米,百姓各得其便,而上无事焉。是以王者务本不作末,去炫耀,除雕琢,湛民以礼,示民以朴,是以百姓务本而不营于末。”
【译文】
贤良之士说:“役卒工匠啊!过去百姓能够承租冶铁煮盐时,盐价与粮食相当,铁器锋利好用。如今官府制造铁器,大多粗劣,成本不低,役徒烦扰且不尽力生产。百姓自家齐心协力,父子合力,都致力于制造好农具,不好的器具不会上市。农忙时节,商贩运货到田埂间销售。百姓相互买卖,可以用财物、粮食或新钱币交易;有时赊账给农民,不耽误农时。购置农具,各取所需。徭役减轻,官府用刑徒修缮道路桥梁等工程,百姓觉得便利。现在垄断源头,统一价格,器具大多坚硬粗劣,好坏无法选择。官吏经常不在,难以买到器具。百姓不能多储存,多储存就会生锈。浪费肥沃的时日,远途购买农具,就会错过农时。盐铁价格昂贵,百姓不便。贫民有的用木犁手锄,用土块磨地,吃无盐的饭菜。铁官卖的器具卖不出去就强行配给百姓。役徒制作不合要求,时常命令百姓帮忙。征发无限度,徭役更加繁重,所以百姓痛苦不堪。古时千户的城邑,百乘的家族,陶匠铁匠工匠商人,四种民众的需求足以互相满足。所以农民不离开田地而农具充足,工匠不砍伐而木材充足,陶匠铁匠不耕田而粮食充足,百姓各得便利,官府无需干预。因此君王致力于根本而不追求末业,去除浮华,摒弃雕饰,用礼教熏陶百姓,向百姓展示质朴,所以百姓专心务农而不经营商业。”
【注释】
戮力:合力
更繇:徭役
膏腴:肥沃,指宝贵的农时
土耰:用土块耙地
淡食:吃没有盐的食物
四民:士农工商四种职业
全文主要内容总结:该篇章通过官员与贤良之士的辩论,展现了西汉时期关于盐铁专营政策的激烈争论,核心冲突在于国家垄断经营与民间自由经济对民生影响的不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