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论》后刑第三十四原文及翻译
豆豆 2025-05-16 15:29:47 242人已围观
【原文】
大夫曰:“古之君子,善善而恶恶。人君不畜恶民,农夫不畜无用之苗。无用之苗,苗之害也;无用之民,民之贼也。鉏一害而众苗成,刑一恶而万民悦。虽周公、孔子不能释刑而用恶。家之有姐子,器皿不居,况姐民乎!民者敖于爱而听刑。故刑所以正民,鉏所以别苗也。”
【译文】
大夫说:“古代的君子,喜欢善良的而厌恶邪恶的。君主不养育邪恶的百姓,农夫不保留无用的禾苗。无用的禾苗,是禾苗的祸害;无用的百姓,是百姓的盗贼。锄掉一个祸害,众多禾苗就能成长;惩罚一个恶人,万民都会高兴。即使是周公、孔子也不能放弃刑罚而使用恶人。家里有坏孩子,器皿都放不稳,何况是坏百姓呢!百姓习惯于被宠爱而听从刑罚。所以刑罚是用来纠正百姓的,锄头是用来区分禾苗的。”
【注释】
善善:喜欢善良的。
恶恶:厌恶邪恶的。
畜:养育,保留。
无用之苗:无用的禾苗。
贼:盗贼,祸害。
鉏:锄头,这里用作动词,锄掉。
刑:刑罚,惩罚。
周公:周公旦,周朝贤臣。
孔子:孔子,儒家创始人。
释刑:放弃刑罚。
姐子:可能为“孽子”,坏孩子。
器皿不居:器皿放不稳。
敖:可能通“傲”或“遨”,意思是习惯于。
听刑:听从刑罚。
正民:纠正百姓。
别苗:区分禾苗。
【原文】
贤良曰:“古者,笃教以导民,明辟以正刑。刑之于治,犹策之于御也。良工不能无策而御、有策而勿用。圣人假法以成教,教成而刑不施。故威厉而不杀,刑设而不犯。今废其纪纲而不能张,坏其礼义而不能防。民陷于网,从而猎之以刑,是犹开其阑牢,发以毒矢也,不尽不止。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即哀矜而勿喜。’夫不伤民之不治,而伐己之能得奸,犹弋者睹鸟兽挂罻罗而喜也。今天下之被诛者,不必有管、蔡之邪、邓皙之伪,恐苗尽而不别,民欺而不治也。孔子曰:‘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故民乱反之政,政乱反之身,身正而天下定。是以君子嘉善而矜不能,恩及刑人,德润穷夫,施惠悦尔,行刑不乐也。”
【译文】
贤良说:“古时候,用深厚的教化来引导百姓,用明确的法令来端正刑罚。刑罚对于治国,就像鞭子对于驾车一样。好的车夫不能没有鞭子而驾车,但有鞭子也不一定使用。圣人借助法律来完成教化,教化成功了刑罚就不需要实施。所以威严严厉但不杀戮,刑罚设立但无人触犯。现在废弃了纲纪而不能伸张,破坏了礼义而不能防范。百姓陷入法网,然后用抓捕他们来刑罚,这就像打开牢笼,用毒箭射击,不杀尽不止。曾子说:‘上位者失去了正道,百姓离散很久了。如果了解了实情,就应该哀怜而不要高兴。’不悲伤于百姓的不治,而夸耀自己能够抓到奸邪,就像猎人看到鸟兽挂在网上而高兴。现在天下被诛杀的人,不一定有管叔、蔡叔那样的邪恶,或邓皙那样的虚伪,恐怕是禾苗全被锄掉而不区分,百姓被欺骗而不治理。孔子说:‘对于不仁的人,憎恨得太厉害,会导致混乱。’所以百姓混乱要反思政治,政治混乱要反思自身,自身端正天下就安定。因此君子赞美善良的而怜悯无能的,恩惠施及受刑的人,德行润泽穷人,施予恩惠时高兴,执行刑罚时不快乐。”
【注释】
笃教:深厚的教化。
明辟:明确的法令。
正刑:端正刑罚。
策:鞭子。
御:驾车。
良工:好的工匠,这里指好车夫。
假法:借助法律。
成教:完成教化。
威厉:威严严厉。
纪纲:纲纪,法度。
礼义:礼仪和道义。
网:法网。
猎:猎取,这里指用刑罚捕捉。
阑牢:牢笼。
毒矢:毒箭。
曾子:曾参,孔子弟子。
民散:百姓离散。
哀矜:哀怜。
伐:夸耀。
弋者:猎人。
罻罗:捕鸟的网。
管、蔡:管叔和蔡叔,周朝叛逆者。
邓皙:可能指邓析,春秋时期辩士。
疾之已甚:憎恨得太厉害。
反之政:反思政治。
反之身:反思自身。
嘉善:赞美善良。
矜不能:怜悯无能的。
刑人:受刑的人。
施惠:施予恩惠。
行刑:执行刑罚。
全文主要内容总结:这段对话体现了《盐铁论》中大夫与贤良关于刑罚与教化的辩论,大夫主张严刑除害以安民,贤良则强调教化先行、慎用刑罚以实现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