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论》相刺第二十原文及翻译
豆豆 2025-04-29 12:18:26 190人已围观
【原文】
大夫曰:"古者,经井田,制廛里,丈夫治其田畴,女子治其麻枲,无旷地,无游人。故非商工不得食于利末,非良农不得食于收获,非执政不得食于官爵。今儒者释耒耜而学不验之语,旷日弥久,而无益于治,往来浮游,不耕而食,不蚕而衣,巧伪良民,以夺农妨政,此亦当世之所患也。"
【译文】
大夫说:"古时候,划分井田,规划住宅区域,男子耕种田地,女子纺织麻布,因此没有荒废的土地,没有四处游荡的人。所以,不是商人工匠就不能靠经营工商业吃饭,不是好农夫就不能靠种地的收获吃饭,不是执政的官员就不能靠官爵的俸禄吃饭。如今的儒生们放下农具,去学习那些没有实效的空谈,空费时日,长久下去,对治理国家毫无益处。他们四处游荡,不耕种却有饭吃,不养蚕却能穿丝帛,还用巧言诡辩蛊惑善良的百姓,从而损害农业、妨碍政事,这真是当今社会的祸患啊。"
【注释】
井田: 相传是古代的一种土地制度,把土地划分成“井”字形的方块,中间为公田,周围八块为私田。
廛里: 古代城市中平民的住宅区。
田畴: 田地,农田。
麻枲: 枲指大麻的雄株,泛指麻类植物。这里指纺麻织布。
利末: 古代以农业为“本”,以工商业为“末”。“利末”指经营工商业获得的利润。
释耒耜: 放下农具。耒耜是古代耕地翻土的农具。
不验之语: 未经实践检验、没有实效的空话。
浮游: 游荡,四处漂泊。
【原文】
文学曰:"禹戚洪水,身亲其劳,泽行路宿,过门不入。当此之时,簪堕不掇,冠挂不顾,而暇耕乎?孔子曰:'诗人疾之不能默,丘疾之不能伏。'是以东西南北七十说而不用丙,然后退而修王道,作春秋,垂之万载之后,天下折中焉,岂与匹夫匹妇耕织同哉!传曰:'君子当时不动,而民无观也。'故非君子莫治小人,非小人无以养君子,不当耕织为匹夫匹妇也。君子耕而不学,则乱之道也。"
【译文】
文学说:"大禹为洪水忧患,亲身参与劳苦的工作,在沼泽中行走,在路边歇宿,经过家门都不进去。在那时候,他忙得簪子掉了都顾不上捡,帽子被挂住了也顾不上回头看一眼,哪有空闲去耕种呢?孔子说:'诗人痛恨坏事而不能沉默,我孔丘痛恨无道而不能隐居。'因此他周游列国七十多次游说而不被任用,然后才退回来研修王道,著作《春秋》,将其流传到万代之后,使天下有了评判是非的标准,他的工作怎能和普通男女的耕田织布相提并论呢!古书上说:'君子如果不在适当的时机行动,百姓就无从效法。'所以,没有君子就不能治理小人,没有小人就无法供养君子,君子本就不应当像普通男女那样去耕田织布。君子如果只去耕种而不学习治国之道,那才是导致祸乱的根源。"
【注释】
戚: 忧愁,悲伤。这里是“以...为忧”的意思。
簪堕不掇,冠挂不顾: 形容极度忙碌,无暇顾及琐事。簪子是别住发髻的饰物,冠是帽子。
匹夫匹妇: 指普通的平民男女。
折中: 取正,作为判断事物的准则。
传: 指古代典籍、文献。
【原文】
大夫曰:"文学言治尚于唐、虞,言义高于秋天,有华言矣,未见其实也。昔鲁穆公之时,公仪为相,子思、子柳为之卿,然北削于齐,以泗为境,南畏楚人,西宾秦国。孟轲居梁,兵折于齐,上将军死,而太子虏,西败于秦,地夺壤削,亡河内、河外。夫仲尼之门,七十子之徒,去父母,捐室家,负荷而随孔子,不耕而学,乱乃愈滋。故玉屑满箧,不为有宝;诗书负笈,不为有道。要在安国家,利人民,不苟繁文众辞而已。"
【译文】
大夫说:"文学们谈论治国总是推崇尧舜(时代),议论道义比秋天还高远,有华丽的言辞,却没见到实际的功效。从前鲁穆公的时候,公仪休做国相,子思、子柳做卿大夫,但是鲁国在北面被齐国侵削,以泗水为边界;南面畏惧楚国;西面对秦国宾服称臣。孟轲在魏国时,魏国军队被齐国打败,上将军战死,太子被俘;西面又被秦国击败,土地被夺取,疆域被削减,失去了河内、河外地区。孔子的门下,七十多个弟子,离开父母,抛弃家庭,背着行李追随孔子,不耕种而去求学,天下的动乱却更加严重。所以,碎玉装满箱子,也不算拥有珍宝;背着诗书典籍,也不算懂得治国之道。关键在于使国家安定,对人民有利,而不是苟且于繁琐的文字和众多的空谈。"
【注释】
唐、虞: 指唐尧和虞舜,传说中上古的贤明君主。
宾: 服从,归顺。这里指臣服于秦国。
捐室家: 抛弃家庭。捐,舍弃。
负荷: 背负行囊。
箧: 箱子一类的东西。
负笈: 背着书箱。笈,书箱。
苟: 苟且,只图眼前。
【原文】
文学曰:"虞不用百里奚之谋而灭,秦穆用之以至霸焉。夫不用贤则亡,而不削何可得乎?孟子适梁,惠王问利,答以仁义。趣舍不合,是以不用而去,怀宝而无语。故有粟不食,无益于饥;睹贤不用,无益于削。纣之时,内有微、箕二子,外有胶鬲、棘子,故其不能存。夫言而不用,谏而不听,虽贤,恶得有益于治也?"
【译文】
文学说:"虞国不采纳百里奚的计谋而灭亡,秦穆公重用他因而称霸。不任用贤人就会亡国,难道仅仅是土地被削减的问题吗?孟子到魏国,梁惠王问他怎样才对自己有利,他却用仁义来回答。因为志向取舍不同,所以不被任用而离开,好比怀揣珍宝却无人识货。所以,有粮食不吃,对解除饥饿没有帮助;见到贤人却不任用,对阻止国土被侵削没有益处。商纣王的时候,朝内有微子、箕子两位贤人,朝外有胶鬲、棘子等贤人,但纣王还是不能保全国家。提出建议而不被采用,规劝谏言而不被听从,即使是贤人,又怎么能对治理国家有益处呢?"
【注释】
百里奚: 原为虞国大夫,虞亡后入秦,辅佐秦穆公成就霸业。
趣舍: 亦作“取舍”,指志向和主张。
怀宝: 比喻怀才。
微、箕: 微子启和箕子,都是商纣王的贤臣,因劝谏纣王无效,微子出走,箕子被囚。
胶鬲、棘子: 传说中纣王的贤臣。棘子可能指比干。
【原文】
大夫曰:"橘柚生于江南,而民皆甘之于口,味同也;好音生于郑、卫,而人皆乐之于耳,声同也。越人子臧、戎人由余,待译而后通,而并显齐、秦,人之心于善恶同也。故曾子倚山而吟,山鸟下翔;师旷鼓琴,百兽率舞。未有善而不合,诚而不应者也。意未诚与?何故言而不见从,行而不合也?"
【译文】
大夫说:"橘子和柚子生长在江南,但人们都觉得它们好吃,这是因为人的味觉是相同的;动听的音乐产生于郑国、卫国,但人们都觉得它悦耳,这是因为人的听觉是相同的。越人子臧、戎人由余,需要翻译才能沟通,但都在齐国、秦国显达,这是因为人心对于善恶的判断是相同的。所以曾子靠着山吟诵,山鸟飞下来盘旋;师旷弹奏琴瑟,百兽相率起舞。没有(内心)善良真诚而不能得到呼应回响的。你们的心意或许不够真诚吧?否则为什么言论不被听从,行事不被认可呢?"
【注释】
郑、卫: 指郑国和卫国的音乐,儒家认为其是靡靡之音,但这里仅指音乐动听。
子臧、由余: 子臧是越国人,在齐国做官;由余是戎族人,入秦助穆公称霸。二人都是异族贤臣。
曾子: 孔子的弟子曾参。
师旷: 春秋时晋国著名的盲人乐师。
率舞: 相率起舞。
【原文】
文学曰:"扁鹊不能治不受针药之疾,贤圣不能正不食谏诤之君。故桀有关龙逄而夏亡,纣有三仁而商灭,故不患无由余、子臧之论,患无穆、威之听耳。是以孔子东西无所遇,屈原放逐于楚国也。故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此所以言而不见从,行而不得合者也。"
【译文】
文学说:"扁鹊不能医治拒绝针灸药物的病人,贤人圣王也不能纠正不接受劝谏的君主。所以夏桀有关龙逄这样的忠臣而夏朝还是灭亡了,商纣有三位仁人(微子、箕子、比干)而商朝还是覆灭了。所以,不担忧没有由余、子臧那样的见解,只担忧没有秦穆公、楚威王那样能听取意见的耳朵。因此孔子周游列国无处施展抱负,屈原被楚国流放。所以古话说:'以正直之道侍奉人君,到哪里能不被多次罢免呢?以邪曲之道侍奉人君,又何必离开自己的祖国。'这就是我们言论不被听从、行事不被认可的原因。"
【注释】
扁鹊: 战国时的名医。
关龙逄: 夏桀的贤臣,因进谏被杀。
三仁: 指商纣王时的微子、箕子、比干三位贤人。
穆、威: 指善于用贤的秦穆公和楚威王。
三黜: 多次被罢免官职。
父母之邦: 指祖国。
【原文】
大夫曰:"歌者不期于利声,而贵在中节;论者不期于丽辞,而务在事实。善声而不知转,未可为能歌也;善言而不知变,未可谓能说也。持规而非矩,执准而非绳,通一孔,晓一理,而不知权衡,以所不睹不信人,若蝉之不知雪,坚据古文以应当世,犹辰参之错,胶柱而调瑟,固而难合矣。孔子所以不用于世,而孟轲见贱于诸侯也。"
【译文】
大夫说:"唱歌的人不追求声音尖利,而贵在合乎节奏;议论的人不追求辞藻华丽,而务必符合事实。声音好却不懂音调转换,不能算会唱歌;善于言谈却不懂变通,不能算会说话。拿着圆规就否定曲尺,拿着水平仪就否定墨线,只通过一个孔洞看东西,只明白一个道理,而不懂得全面衡量,因为自己没看见就不相信别人,就像蝉不知道冰雪(一样)。顽固地依据古书来应对当代事务,就像参星和辰星永远交错不会相遇,又像胶住瑟的弦柱来调音(无法调节),固执而难以(与时代)契合了。这就是孔子不被当世任用,而孟轲被诸侯轻视的原因。"
【注释】
中节: 符合节奏、法度。
规、矩: 画圆和画方的工具。
准、绳: 测量水平和直线的工具。
权衡: 秤锤和秤杆,引申为衡量、比较。
辰参之错: 参星和辰星(商星)此出彼没,永不同时出现。比喻互相抵触或分离难以相见。
胶柱而调瑟: 把瑟上调节音调的弦柱粘住再弹奏,比喻拘泥死板,不知变通。
【原文】
文学曰:"日月之光,而盲者不能见,雷电之声,而聋人不能闻。夫为不知音者言,若语于瘖聋,何特蝉之不知重雪耶?夫以伊尹之智,太公之贤,而不能开辞于桀、纣,非说者非,听者过也。是以荆和抱璞而泣血,曰:'安得良工而剖之!'屈原行吟泽畔,曰:'安得皋陶而察之!'夫人君莫不欲求贤以自辅,任能以治国,然牵于流说,惑于道谀,是以贤圣蔽掩,而谗佞用事,以此亡国破家,而贤士饥于岩穴也。昔赵高无过人之志,而居万人之位,是以倾覆秦国而祸殃其宗,尽失其瑟,何胶柱之调也?"
【译文】
文学说:"日月的光芒,盲人看不见;雷电的巨响,聋人听不到。对不懂自己的人说话,好比对着哑巴和聋子说话,何止是蝉不知道大雪呢?以伊尹的智慧、姜太公的贤明,尚且无法向夏桀、商纣进言成功,这不是说话人的过错,而是听者的过失。因此楚人卞和抱着璞玉哭出血泪,说:'哪里能得到好的玉匠来剖开它啊!'屈原在湖畔边走边吟诵,说:'哪里能得到皋陶那样的法官来明察我的忠诚啊!'做君主的没有不想寻求贤人来辅助自己,任用能人来治理国家的,但是被流言蜚语牵制,被阿谀奉承迷惑,因此贤能圣明的人被遮蔽埋没,而谗佞小人掌权执政,由此导致国破家亡,而贤士却在山野岩洞中挨饿。从前赵高并没有超人的才能,却位居万人之上的高位,因此倾覆了秦国并祸及他的宗族,(国家都)像瑟一样完全毁坏了,还谈什么‘胶柱调瑟’(不知变通)呢?"
【注释】
瘖聋: 哑巴和聋子。瘖,哑。
伊尹: 商汤的贤相,曾辅汤灭夏。
太公: 姜太公,姜子牙,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
荆和抱璞: 楚人卞和发现璞玉(内藏美玉的石头),先后献给楚厉王、武王,被误认为欺君而砍去双脚。文王即位,他抱玉哭于荆山下,后文王命人剖璞,得绝世美玉和氏璧。
皋陶: 传说中上古舜帝时公正无私的大法官。
道谀: 阿谀奉承。
谗佞: 说人坏话和用花言巧语巴结人的人。
岩穴: 山洞,指隐居之地。
赵高: 秦朝宦官,秦始皇死后篡权,加速秦朝灭亡。
【原文】
大夫曰:"所谓文学高第者,智略能明先王之术,而姿质足以履行其道。故居则为人师,用则为世法。今文学言治则称尧、舜,道行则言孔、墨,授之政则不达,怀古道而不能行,言直而行枉,道是而情非,衣冠有以殊于乡曲,而实无以异于凡人。诸生所谓中直者,遭时蒙幸,备数适然耳,殆非明举所谓,固未可与论治也。"
【译文】
大夫说:"所谓文学中的优秀者,其智谋韬略应该能阐明先王治国之道,而其资质足以实践这些道理。所以(他们)在家闲居时可成为人们的师表,被任用时可成为世人的典范。如今的文学们谈起治国就称颂尧、舜,论及德行就标榜孔子、墨子,但把政事交给他们却处理不好,心怀古道却不能实行,言语正直而行为乖僻,道理正确而心术不正,衣着打扮和乡里人不同,但实际上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你们这些所谓的正直之士,不过是碰上时机侥幸(被选拔),凑个数罢了,恐怕并非荐举诏令所说的那种人才,本来就不配参与讨论国家大事。"
【注释】
高第: 考核成绩优秀,名列前茅。
道行: 道德品行。
不达: 不通达,办不好。
乡曲: 乡里,偏僻的乡村。
中直: 忠诚正直。
备数: 充数。
明举: 贤明的荐举。
【原文】
文学曰:"天设三光以照记,天子立公卿以明治。故曰:公卿者,四海之表仪,神化之丹青也。上有辅明主之任,下有遂圣化之事,和阴阳,调四时,安众庶,育群生,使百姓辑睦,无怨思之色,四夷顺德,无叛逆之忧,此公卿之职,而贤者之所务也。若伊尹、周、召三公之才,太颠、闳夭九卿之人。文学不中圣主之明举,今之执政,亦未能称盛德也。"
【译文】
文学说:"上天设置日月星三光来照耀世界,天子设立公卿百官来修明政治。所以说:公卿大臣,是四海(天下)的表率,是(君主)教化的具体体现(如同画师)。对上负有辅佐英明君主的责任,对下承担完成圣贤教化的事业,调和阴阳,顺应四季,安定众民,养育万物,使百姓和睦,没有怨恨的情绪,使四方夷狄归顺臣服,没有反叛的忧患,这是公卿的职责,是贤能之士所追求的目标。(应该)像担任三公的伊尹、周公、召公那样有才能,像担任九卿的太颠、闳夭那样(贤德)的人。如果说文学们不符合圣明君主的选拔标准,那么如今的执政者,也未能称得上有崇高的德行啊。"
【注释】
三光: 日、月、星。
表仪: 表率,榜样。
丹青: 绘画的颜料,引申为画作。这里比喻公卿能将皇帝的教化如画师作画般展现出来。
遂: 完成,实现。
辑睦: 和睦。
四夷: 古代对中原周边各民族的统称。
周、召: 指周公旦和召公奭,周武王的弟弟,辅佐成王,是周初名臣。
太颠、闳夭: 周文王时的贤臣。
【原文】
大夫不说,作色不应也。
【译文】
大夫(听了)很不高兴,脸色一变,不再回应。
【注释】
说: 通“悦”,高兴。
作色: 脸上变色,指生气、神情变严肃。
【原文】
文学曰:"朝无忠臣者政闇,大夫无直士者位危。任座正言君之过,文侯改言行,称为贤君。袁盎面刺绛侯之骄矜,卒得其庆。故触死亡以干主之过者,忠臣也,犯颜以匡公卿之失者,直士也。鄙人不能巷言面违。方今入谷之教令,张而不施,食禄多非其人,以妨农商工,市井之利,未归于民,民望不塞也。且夫帝王之道,多堕坏而不修,诗云:'济济多士。'意者诚任用其计,非苟陈虚言而已。"
【译文】
文学说:"朝廷没有忠臣,政治就会黑暗;大夫身边没有正直之士,地位就危险。任座直言指出魏文侯的过失,文侯改正行为,被称为贤君。袁盎当面指责绛侯周勃傲慢自大,最终(周勃)得到了平安(并感谢他)。所以,冒着死亡危险来冒犯君主过错的,是忠臣;敢于触犯上司威严来纠正公卿过失的,是直士。我们这些鄙陋的人不敢在背地里议论而当面违背(您)。如今纳粮买爵的诏令,公布了却没有实施(或 只是虚张声势并未废止);享受俸禄的官员很多都不称职,因而妨害了农、商、工(各业);市场的利润,没有回归到百姓手中,百姓的怨恨未能止息。况且帝王的治国之道,大多衰败而没有得到修复。《诗经》说:'人才济济。'意思是(希望君主)真正能采纳并实行他们的计策,而不是仅仅陈述一些空话罢了。"
【注释】
任座、文侯: 战国时,魏文侯的臣子任座曾当面批评文侯,文侯起初恼怒,后经翟璜劝说改正,并尊任座为上客。
袁盎、绛侯: 汉代袁盎曾当面批评丞相周勃(封绛侯)居功自傲,后来周勃被诬陷下狱, 袁盎替他辩白才得赦免,周勃于是感慨袁盎批评得对。
干: 冒犯。
犯颜: 冒犯尊长的威严。
巷言: 在里巷中议论,指背后议论。
入谷: 指“入粟拜爵”,汉代实行的纳粮买官爵的政策。
张而不施: 公布法令却不实施。或理解为“张挂了(空文)却没有落实”。
市井: 市场,商业。
塞: 填塞,满足,引申为止息。
济济多士: 出自《诗经·大雅·文王》,意思是人才众多。济济,众多的样子。
《盐铁论·相刺》是全书中最能体现双方思想冲突的核心篇章之一。“相刺”意为互相指责、讥刺。这一篇的主要内容是大夫(桑弘羊为代表的政府官员)与文学(贤良文学为代表的儒生)就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功能及其对国家治乱的作用等问题展开的一场激烈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