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云笔记 >  阅读笔记 >  文章详情

《盐铁论》地广第十六原文及翻译

豆豆   2025-04-28 19:12:59   203人已围观

【原文】

大夫曰:"王者包含幷覆,普爱无私,不为近重施,不为远遗恩。今俱是民也,俱是臣也,安危劳佚不齐,独不当调邪?不念彼而独计此,斯亦好议矣?缘边之民,处寒苦之地,距强胡之难,烽燧一动,有没身之累。故边民百战,而中国恬卧者,以边郡为蔽扞也。诗云:'莫非王事,而我独劳。'刺不均也。是以圣王怀四方独苦,兴师推却胡、越,远寇安灾,散中国肥饶之余,以调边境,边境强,则中国安,中国安则晏然无事。何求而不默也?"


【译文】

大夫说: “圣明的君王包容天下,普遍爱护所有百姓而没有私心,不会因为亲近就多给恩惠,也不会因为疏远就遗漏恩典。如今边境百姓和内地百姓都是陛下的子民,都是臣子,但他们的安危劳逸却如此不同,难道不应该加以调节吗?不体恤边疆的困苦,只考虑内地的情况,这也算善于评议朝政吗?边境上的百姓,生活在寒冷贫苦的地方,面对着强大胡人的威胁,烽火台一旦点燃,就有丧命的危险。所以边境百姓身经百战,而内地百姓能安然高卧,正是因为有边境郡县作为屏障啊。

《诗经》上说:‘哪件事不是君王的事?为何唯独我辛劳?’讽刺的就是这种不均平的现象。因此圣明的君王顾念四方百姓的困苦,兴兵击退胡人、越人,使远方的敌寇平息、灾祸安定,拿出内地富饶地区的盈余,来调剂支援边境。边境强固,内地就安全;内地安全,就能安然太平无事。你们还有什么可要求而不肯同意的呢?”


【注释】

大夫曰: 大夫(桑弘羊一方代表)说。

幷覆: 一并覆盖,包容天下。

佚: 通“逸”,安逸。

调: 调节,调剂。

好议: 喜欢议论(朝政),这里带有贬义,指空谈、妄议。

距: 通“拒”,抗拒,抵御。

胡: 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此指匈奴。

烽燧: 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

恬卧: 安然高卧,指生活安逸。

蔽扞: 屏障,遮蔽和捍卫。

刺不均: 讽刺(分配、劳役)不均平。

推却: 击退。

散: 分发,拿出。

调边境: 调剂、支援边境。

晏然: 安然,平安无事。

 

【原文】

文学曰:"古者,天子之立于天下之中,县内方不过千里,诸侯列国,不及不食之地,禹贡至于五千里;民各供其君,诸侯各保其国,是以百姓均调,而繇役不劳也。今推胡、越数千里,道路回避,士卒劳罢。故边民有刎颈之祸,而中国有死亡之患,此百姓所以嚣嚣而不默也。夫治国之道,由中及外,自近者始。近者亲附,然后来远;百姓内足,然后恤外。故群臣论或欲田轮台,明主不许,以为先救近务及时本业也。故下诏曰:'当今之务,在于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公卿宜承意,请减除不任,以佐百姓之急。今中国弊落不忧,务在边境。意者地广而不耕,多种而不耨,费力而无功,诗云:'无田甫田,维莠骄骄。'其斯之谓欤。"


【译文】

文学说: “古时候,天子立国于天下的中心,王畿方圆不过千里,诸侯的封国,也不到贫瘠不毛之地,《禹贡》所载疆域也不过五千里;百姓各自供养自己的君主,诸侯各自保全自己的封国,因此百姓负担均衡,徭役也不繁重。如今(朝廷)开拓胡、越之地数千里,道路迂回遥远,士卒疲惫不堪。所以边境百姓有杀身之祸,而内地百姓也有死亡的忧患,这就是百姓怨声载道而不肯沉默的原因。

治理国家的道理,应该由内及外,从近处开始。近处的人亲近归附了,然后才能使远方的人来归;百姓内部富足了,然后才能体恤外部。所以大臣们有的建议在轮台屯田,英明的君主(汉武帝)却不批准,认为首先要解决近处的要务,抓紧根本的农业。因此下诏说:‘当今的要务,在于禁止严苛暴虐,制止擅自加赋,致力于根本的农业。’公卿们本应秉承旨意,请求减免百姓无力承担的负担,来帮助解决百姓的急难。如今内地凋敝衰落却无人忧虑,反而专注于边境事务。想来是土地广阔却不去耕种,播种很多却不去除草,耗费力气却无功效吧。《诗经》上说:‘不要耕种那大田,杂草长得高又密。’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注释】

文学曰: 文学(贤良文学一方代表)说。

县内: 指王畿,天子直接管辖的地区。

禹贡: 《尚书》篇名,记载古代地理、物产及贡赋制度。

均调: 均衡,调和。指负担公平合理。

繇役: 同“徭役”,古代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

回避: 迂回曲折。

劳罢: 疲劳,疲敝。罢,通“疲”。

嚣嚣: 喧哗声,此指怨声载道。

由中及外: 从内部(中心)扩展到外部(边境)。

田轮台: 指在轮台(西域地名)屯田。汉武帝晚年曾否决此议。

本业: 根本之业,指农业。

擅赋: 擅自增加的赋税。

力本农: 致力于根本的农业。

承意: 秉承旨意。

减除不任: 减免(百姓)不能承受的负担。

弊落: 衰败,凋敝。

意者: 想来,料想。

耨: 除草。

无田甫田: 不要耕种大田。田,第一个“田”通“佃”,耕种;甫田,大田。

维莠骄骄: 杂草长得茂盛。莠,杂草;骄骄,高大茂盛的样子。

 

【原文】

大夫曰:"汤、武之伐,非好用兵也;周宣王辟国千里,非贪侵也;所以除寇贼而安百姓也。故无功之师,君子不行;无用之地,圣王不贪。先帝举汤、武之师,定三垂之难,一面而制敌,匈奴遁逃,因河、山以为防,故去砂石咸卤不食之地,故割斗辟之县,弃造阳之地以与胡,省曲塞,据河险,守要害,以宽徭役,保士民。由此观之:圣主用心,非务广地以劳众而已矣。"


【译文】

大夫说: “商汤、周武王讨伐暴君,并非喜好用兵;周宣王开拓疆土千里,并非贪图侵占;都是为了铲除贼寇、安定百姓啊。所以没有功绩的战争,君子不会发动;没有用处的土地,圣王不会贪图。先帝(汉武帝)发动像商汤、周武王那样的军队,平定了三面边境的危难,在一面(北方)就制服了敌人,使得匈奴逃遁,于是凭借黄河、山脉作为防线,因此放弃了砂石盐碱、不能耕种的土地,所以割让了偏僻边远的县份,放弃造阳一带的土地给胡人,裁减了曲折的边塞,占据黄河天险,守卫要害之地,以此来减轻徭役,保护士兵和百姓。由此看来:圣明君主的用心,并非致力于开拓疆土来劳累百姓而已啊。”


【注释】

汤、武: 商汤、周武王,商朝和周朝的开国君主,以仁义之师讨伐暴君。

周宣王: 西周中兴之主,曾北伐猃狁(匈奴祖先),南征荆蛮。

辟国: 开拓疆土。

三垂: 指东、西、北三面边境。垂,通“陲”,边疆。

砂石咸卤: 指砂石多、盐碱重的贫瘠土地。

斗辟: 形容地方偏僻、地形险要。

造阳: 古地名,在今河北省怀来县一带,汉初曾放弃此地。

曲塞: 曲折的边塞。

据河险: 占据黄河天险。

宽徭役: 减轻徭役负担。

务: 致力于。

 

【原文】

文学曰:"秦之用兵,可谓极矣,蒙恬斥境,可谓远矣。今踰蒙恬之塞,立郡县寇虏之地,地弥远而民滋劳。朔方以西,长安以北,新郡之功,外城之费,不可胜计。非徒是也,司马、唐蒙凿西南夷之涂,巴、蜀弊于邛、筰;横海征南夷,楼船戍东越,荆、楚罢于瓯、骆;左将伐朝鲜,开临屯,燕、齐困于秽貉,张骞通殊远,纳无用,府库之藏,流于外国;非特斗辟之费,造阳之役也。由此观之:非人主用心,好事之臣为县官计过也。"


【译文】

文学说: “秦朝的用兵,可以说是到极点了,蒙恬开拓边境,可以说是很远了。如今(朝廷)越过了蒙恬所筑的边塞,在敌寇出没的地方设立郡县,土地越遥远百姓就越劳苦。朔方郡以西,长安以北,建立新郡的工程,修筑外城的费用,多得无法计算。不仅如此,司马相如、唐蒙开凿通往西南夷的道路,巴、蜀两郡在邛、筰(西南夷地名)的徭役中疲惫不堪;横海将军(韩说)征伐南夷,楼船将军(杨仆)戍守东越,荆、楚地区在瓯、骆(南越地名)的战事中困顿疲敝;左将军(荀彘)讨伐朝鲜,设立临屯郡,燕、齐地区在秽貉(朝鲜北部)的徭役中困苦不堪;张骞开通了极其遥远的道路,引进无用的东西,国库的储藏,都流散到外国去了;这不仅仅是(当年放弃)斗辟、造阳那点耗费和劳役所能比的啊。由此看来:这并非君主本来的心意,而是那些好大喜功的臣子在替朝廷谋划错误啊。”


【注释】

蒙恬: 秦朝名将,率军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斥境: 开拓边境。

踰: 同“逾”,越过。

弥: 更加,越发。

滋: 益发,更加。

朔方: 汉代郡名,在今内蒙古河套西北部及后套地区。

功: 工程。

司马、唐蒙: 司马相如(文学家,曾出使西南夷)、唐蒙(汉武帝时官员,曾通夜郎)。

巴、蜀: 汉代郡名,在今四川、重庆一带。

邛、筰: 汉代西南夷部落名。

横海: 指横海将军韩说。

楼船: 指楼船将军杨仆。

荆、楚: 指长江中游地区。

瓯、骆: 指南越地区的部落。瓯指西瓯,骆指骆越。

罢: 通“疲”,疲困。

左将: 指左将军荀彘。

临屯: 汉武帝在朝鲜半岛北部设立的郡。

燕、齐: 汉代燕地(今河北北部)、齐地(今山东北部)。

秽貉: 古代东北地区民族名,居地在朝鲜半岛北部及中国东北部分地区。

张骞: 汉武帝时著名使臣,两次出使西域。

通殊远: 开通极其遥远的道路。

纳无用: 引进(中原)认为无用的物产。

府库: 国库。

非特: 不仅仅。

好事之臣: 喜欢多事、好大喜功的臣子。

县官: 指朝廷、皇帝。

计过: 谋划错误。

 

【原文】

大夫曰:"挟管仲之智者,非为厮役之使也。怀陶朱之虑者,不居贫困之处。文学能言而不能行,居下而讪上,处贫而非富,大言而不从,高厉而行卑,诽誉訾议,以要名采善于当世。夫禄不过秉握者,不足以言治,家不满檐石者,不足以计事。儒皆贫羸,衣冠不完,安知国家之政,县官之事乎?何斗辟造阳也!"


【译文】

大夫说: “拥有管仲那样智慧的人,不会去做仆役的差事;怀着范蠡(陶朱公)那样谋略的人,不会处于贫困的境地。你们文学只能空谈而不能实行,身居下位却诽谤上级,处境贫困却非议富人,话说得很大却不肯听从(朝廷),志向很高远但行为很卑微,用诽谤、诋毁、非议来博取名声,在当世猎取美誉。俸禄少得不满一把的人,没资格谈论治国;家里粮食不满一担的人,没资格计议国事。你们儒生都贫穷体弱,连衣帽都不完整,哪里懂得治理国家的方针、朝廷的事务呢?还谈什么斗辟、造阳啊!”


 【注释】

挟: 拥有,怀有。

管仲: 春秋时齐国名相,辅佐齐桓公称霸。

厮役: 仆役,服劳役的人。

陶朱: 即范蠡,春秋末越国大夫,助勾践灭吴后隐居经商致富,号陶朱公。

虑: 谋略,智谋。

讪: 诽谤,讥讽。

大言: 说大话。

高厉: 志向高远。

行卑: 行为低下。

诽誉訾议: 诽谤、赞誉、诋毁、非议。这里指用各种手段议论、批评。

要名: 博取名声。要,通“徼”,求取。

采善: 猎取美名。

禄不过秉握: 俸禄少得不满一把(形容极其微薄)。秉,一把。

檐石: 指少量的粮食。檐,通“儋”,一石为石,两石为担(儋)。

贫羸: 贫穷瘦弱。

衣冠不完: 衣帽不完整(形容贫穷)。

 

【原文】

文学曰:"夫贱不害智,贫不妨行。颜渊屡空,不为不贤。孔子不容,不为不圣。必将以貌举人,以才进士,则太公终身鼓刀,宁戚不离饭牛矣。古之君子,守道以立名,修身以俟时,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惟仁之处,惟义之行。临财苟得,见利反义,不义而富,无名而贵,仁者不为也。故曾参、闵子,不以其仁易晋、楚之富。伯夷不以其行易诸侯之位,是以齐景公有马千驷,而不能与之争名。孔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于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故惟仁者能处约、乐,小人富斯暴,贫斯滥矣。杨子曰:'为仁不富,为富不仁。'苟先利而后义,取夺不厌。公卿积亿万,大夫积千金,士积百金,利己幷财以聚;百姓寒苦,流离于路,儒独何以完其衣冠也?"


【译文】

文学说: “地位低贱不妨碍智慧,家境贫困不妨碍德行。颜渊经常空无所有,并不因此不算贤人。孔子不被(列国)容纳,并不因此不算圣人。如果一定要凭外貌选拔人,按家财举荐士人,那么姜太公(吕尚)就得一辈子操刀当屠夫,宁戚就得永远喂牛不放了。古代的君子,恪守正道来树立名声,修养身心来等待时机,不因困窘而改变节操,不因低贱而动摇志向,只遵循仁德,只奉行道义。面对财物苟且获取,见到利益就背弃道义,不行仁义而致富,没有名节而显贵,仁德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所以曾参、闵子骞,不会用自己的仁德去换取晋、楚那样的财富。伯夷不会用自己的德行去换取诸侯的权位,因此齐景公虽有千辆马车(喻财富极多),也不能和伯夷争名声。孔子说:‘颜回多么贤德啊!一竹筐饭,一瓜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种清苦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所以只有仁德的人能够安于贫困、自得其乐,小人富有了就会骄横暴虐,贫穷了就会胡作非为。杨子(杨朱)说:‘讲仁德就不能发财致富,要发财致富就不能讲仁德。’如果都把利益放在道义之前,那么掠夺贪求就永不会满足。公卿积累亿万财富,大夫积累千金,士积累百金,都是为了利己而兼并聚敛财富;百姓饥寒交迫,流离失所于道路之上,(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儒生又凭什么去保持衣冠的完整呢?”


【注释】

害: 妨害,妨碍。

颜渊屡空: 颜回(孔子弟子)经常空匮(贫穷)。屡,多次;空,匮乏。

不容: 不被(诸侯)容纳。

以貌举人: 根据外貌选拔人。

以才进士: 根据财产举荐士人。才,通“财”。

太公鼓刀: 姜太公(吕尚)曾做过屠夫(操刀宰牲)。

宁戚饭牛: 宁戚(春秋时卫国人)曾喂牛,后被齐桓公任用。

守道以立名: 恪守正道来树立名声。

修身以俟时: 修养自身来等待时机。

易志: 改变志向。

临财苟得: 面对财物,苟且获取。

见利反义: 见到利益就违背道义。

曾参、闵子: 曾参(曾子)、闵子骞,都是孔子弟子,以德行著称。

易: 交换。

晋、楚之富: 晋国和楚国是春秋时最富强的国家。

伯夷: 商末孤竹君之子,周灭商后,耻食周粟,饿死首阳山,被视为守节典范。

千驷: 四千匹马(古代一车四马为一驷),形容极其富有。

处约: 处于贫困之中。约,贫困。

乐: 自得其乐(的精神境界)。

暴: 凶暴,骄横。

滥: 胡作非为,行为不检。

杨子: 杨朱,战国时思想家。

为仁不富,为富不仁: 讲求仁德就不能发财致富,要发财致富就不能讲求仁德。

苟先利而后义: 如果(行事)把利益放在道义之前。

取夺不厌: 掠夺贪求永不满足。厌,满足。

并财以聚: 兼并财富来聚敛。

流离: 流亡离散。

独: 反问词,难道。



《盐铁论·地广》记录了汉昭帝时期盐铁会议上大夫(以桑弘羊为代表的政府官员)与文学(儒生代表)就边防政策、领土扩张与国家资源分配的激烈辩论。核心内容围绕是否应继续汉武帝时期的扩张性边防策略展开。

分享到:

编辑发布时间:2025-08-17 13:3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