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云笔记 >  阅读笔记 >  文章详情

《盐铁论》未通第十五原文及翻译

豆豆   2025-04-28 18:51:37   175人已围观

【原文】

御史曰:"内郡人众,水泉荐草,不能相赡,地势温湿,不宜牛马;民跖耒而耕,负檐而行,劳罢而寡功。是以百姓贫苦,而衣食不足,老弱负辂于路,而列卿大夫,或乘牛车。孝武皇帝平百越以为园圃,却羌、胡以为苑囿,是以珍怪异物,充于后宫,騊駼駃騠,实于外厩,匹夫莫不乘坚良,而民间厌橘柚。由此观之:边郡之利亦饶矣!而曰'何福之有?'未通于计也。"


【译文】

御史说:“中原地区人口众多,水源和牧草不足以供养,地势低洼潮湿,不适合养牛马;百姓只能脚踩耒耜耕种,肩挑背扛走路,劳累疲惫却收效甚微。因此百姓贫苦,衣食不足,老弱病残在路上拉着简陋的车子,而位列卿大夫的高官,有的也只能乘坐牛车。汉武帝平定百越地区作为果园菜圃,击退羌人、匈奴把他们的土地作为皇家苑囿,所以奇珍异宝充满后宫,骏马良驹填满宫外的马厩,普通百姓无不乘坐坚固的好车,民间连橘柚都吃腻了生活富足。由此看来:边疆郡县的利益也是很丰饶的!你们却说‘有什么福气可言?’这是不通晓国家大计啊。”


【注释】

御史: 负责监察的官员,代表朝廷(桑弘羊等)观点。

内郡: 中原地区,核心统治区。

荐草: 牧草。

跖耒 (zhí lěi): 脚踩耒耜(古代农具),指亲自耕作。

负檐 (dàn): 肩挑背扛。檐,通“担”。

劳罢 (pí): 劳累疲乏。罢,通“疲”。

负辂 (lù): 拉着简陋的车子(或指人力车)。

列卿大夫: 位列九卿和大夫的高官。

百越: 古代南方越族各部的统称。

园圃: 果园菜地,这里指新开拓的富饶地区。

却: 击退。

羌、胡: 指西羌和匈奴等北方、西方游牧民族。

苑囿 (yòu): 皇家园林猎场。

騊駼 (táo tú)、駃騠 (jué tí): 古代骏马名。

外厩 (jiù): 宫外的马棚。

匹夫: 普通百姓。

乘坚良: 乘坐坚固的好车(或指骑好马)。

厌橘柚: 吃腻了橘子和柚子,形容生活富足。

饶: 丰饶,富足。

通于计: 通晓国家大计(或经济策略)。


【原文】

文学曰:"禹平水土,定九州,四方各以土地所生贡献,足以充宫室,供人主之欲,膏壤万里,山川之利,足以富百姓,不待蛮、貊之地,远方之物而用足。闻往者未伐胡、越之时,繇赋省而民富足,温衣饱食,藏新食陈,布帛充用,牛马成群。农夫以马耕载,而民莫不骑乘;当此之时,却走马以粪。其后,师旅数发,戎马不足,牸牝入阵,故驹犊生于战地。六畜不育于家,五谷不殖于野,民不足于糟糠,何橘柚之所厌?传曰:'大军之后,累世不复。'方今郡国,田野有陇而不垦,城郭有宇而不实,边郡何饶之有乎?"


【译文】

文学说:“大禹治平水土,划定九州,四方各地用本地出产的物品进贡,就足以充实宫室,满足君主的欲望。肥沃的土地万里,山川的物产,足以让百姓富足,不需要依靠蛮貊等边远地区、远方异国的物品来满足需求。听说过去没有讨伐胡人、越人的时候,徭役赋税少而百姓富足,穿得暖吃得饱,储存新粮吃旧粮,布匹丝绸充足够用,牛马成群。农夫用马耕地拉车,百姓没有不能骑马乘车的;那个时候,连战马都退下来运粪肥田(形容和平富足)。那以后,军队多次出征,战马不足,连母马都上了战场,所以马驹牛犊生在战场上。六畜不能在家中繁殖,五谷不能在田野里生长,百姓连酒糟米糠都吃不饱,哪里谈得上吃腻橘柚呢?古书上说:‘大战之后,几代人都恢复不了元气。’如今各郡国,田野上有田埂却无人开垦,城郭里有房屋却无人居住(空虚),边远郡县又有什么丰饶可言呢?”


【注释】

文学: 指贤良文学,代表地方儒生和民间意见。

禹平水土: 指大禹治水。

九州: 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

蛮、貊 (mò): 泛指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

繇 (yáo) 赋: 徭役和赋税。

藏新食陈: 储存新粮,食用旧粮,形容有余粮。

布帛: 布匹和丝织品。

骑乘: 骑马乘车。

却走马以粪: 让战马退下来运送粪肥(形容和平富足,无战事)。走马,善跑的马,指战马。

师旅: 军队。

戎马: 战马。

牸牝 (zì pìn): 母马和母牛,泛指母畜。

驹犊: 小马驹和小牛犊。

六畜: 马、牛、羊、猪、狗、鸡六种家畜。

糟糠: 酒糟和米糠,指最粗劣的食物。

传: 指古书(如《老子》等)。

累世不复: 几代人都恢复不了。

陇: 田埂。

城郭: 内城和外城,泛指城市。

宇: 房屋。

 
 【原文】

御史曰:"古者,制田百步为亩,民井田而耕,什而籍一。义先公而后己,民臣之职也。先帝哀怜百姓之愁苦,衣食不足,制田二百四十步而一亩,率三十而税一。堕民不务田作,饥寒及己,固其理也。其不耕而欲播,不种而欲获,盐、铁又何过乎?"


【译文】

御史说:“古时候,规定田地一百步为一亩,百姓在井田制下耕种,征收十分之一的税。道义上先公后私,是臣民的本分。先帝(汉武帝)怜悯百姓愁苦,衣食不足,规定二百四十步为一亩,大致按三十分之一征税。百姓懒惰不努力耕作,导致自己挨饿受冻,本来就是理所当然的。那些不耕种却想播种,不栽种却想收获的人,盐铁官营政策又有什么过错呢?”


【注释】

制田: 规定田地制度。

井田: 传说中的古代土地制度,将土地划分为“井”字形方块,中间为公田,四周为私田。

什而籍一: 征收十分之一的税(什一税)。籍,征税。

义: 道义上。

先帝: 指汉武帝。

制田二百四十步而一亩: 汉武帝将亩制扩大(秦制240步为一亩),相对降低了税率(名义税率仍是1/30,但因亩积变大,实际税额可能未减)。

率 (lǜ): 大致,标准。

三十而税一: 按三十分之一征税。

堕 (huī) 民: 懒惰的百姓。堕,通“隳”,毁坏,懈怠。

务: 从事,努力做。

田作: 耕作。

固其理: 本来就是理所当然的。

盐、铁又何过乎: 盐铁官营(政策)又有什么过错呢?

 
 【原文】

文学曰:"什一而籍,民之力也。丰耗美恶,与民共之。民勤,己不独衍;民衍,己不独勤。故曰:'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田虽三十,而以顷亩出税,乐岁粒米狼戾而寡取之,凶年饥馑而必求足。加之以口赋更繇之役,率一人之作,中分其功。农夫悉其所得,或假贷而益之。是以百姓疾耕力作,而饥寒遂及己也。筑城者,先厚其基而后求其高;畜民者,先厚其业而后求其赡。论语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乎?'"


【译文】

文学说:“征收十分之一的税,是依靠百姓的劳力(共同耕作公田)。收成好坏,与百姓共同承担。百姓勤劳,官府收入不会独自增多;百姓富足,官府也不会独自勤劳(指公田有保障)。所以说:‘十分之一的税率,是天下最适中的标准。’现在田亩虽然按二百四十步算,但却是按亩数固定征税(而非按收成比例),丰收年景粮食多得腐烂却征收得少,灾荒年景饥馑却一定要征足税额。再加上人头税(口赋)和轮流服役(更繇)的负担,平均一个人的劳动成果,官府要拿走一半。农夫竭尽所得(缴税),有时还要借债来补足。因此百姓拼命耕作,饥寒还是落到自己头上。修筑城墙的人要先打好深厚的基础然后才能要求高度,养育百姓的人要先让百姓产业丰厚然后才能要求他们富足。《论语》说:‘百姓富足了,君主怎么会不富足呢?’”


【注释】

什一而籍: 征收十分之一的税(这里指井田制下的劳役地租形式)。

丰耗美恶: 指收成的好坏。

民勤...民衍: 百姓勤劳(公田收获好)...百姓富足(私田有保障)。

中正: 适中、公正的标准。

田虽三十,而以顷亩出税: 虽然名义税率是三十分之一(三十税一),但却是按固定亩数(顷亩)征收固定税额(定额税)。

乐岁: 丰年。

粒米狼戾: 粮食多得满地都是(形容丰收)。

狼戾: 纵横散乱的样子。

寡取之: 征收得少(相对于丰年产量,定额税显得比例低)。

凶年: 荒年。

饥馑 (jǐn): 灾荒。

必求足: 一定要征足(定额的)税额。

口赋: 人头税(汉代对未成年人征收)。

更繇 (yáo): 轮流服徭役(力役)。

率 (lǜ): 大致,通常。

中分其功: 拿走(百姓劳动成果的)一半。功,劳动成果。

悉: 尽,全部拿出。

假贷: 借债。

益: 补足。

疾耕力作: 拼命耕作。

遂及己: 最终落到自己身上。

畜 (xù) 民: 养育、管理百姓。畜,养。

厚其业: 让百姓的产业(生计基础)丰厚。

赡 (shàn): 富足。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语出《论语·颜渊》,意为百姓富足了,君主怎么会不富足?

 
 【原文】

御史曰:"古者,诸侯争强,战国并起,甲兵不休,民旷于田畴,什一而籍,不违其职。今赖陛下神灵,甲兵不动久矣,然则民不齐出于南亩,以口率被垦田而不足,空仓廪而赈贫乏,侵益日甚,是以愈惰而仰利县官也。为斯君者亦病矣,反以身劳民;民犹背恩弃义而远流亡,避匿上公之事。民相仿效田地日芜,租赋不入,抵扞县官。君虽欲足,谁与之足乎?"


【译文】

御史说:“古时候,诸侯争霸,战国并起,战事不断,百姓荒废了田地,国家征收十分之一的田税,百姓也不违背自己的职责(指尽力耕作)。如今仰仗陛下的神明威德,战争停止已经很久了。然而,百姓却并不都到田地里去耕种,按人口比例算,开垦的土地数量不足养活这么多人,国家只好搬空粮仓来救济贫困匮乏的人,这种损害国库的情况日益严重,因此百姓就更加懒惰,依赖朝廷的救济了。做这样的国君真是难啊!反而要亲自操劳去养活百姓;百姓却还是背弃恩义而逃亡远方,逃避对国家应尽的义务(如赋税、徭役)。百姓互相效仿(逃亡),田地一天天荒芜,租税和赋收不上来,对抗朝廷。国君即使想使国家富足,又有谁能帮他实现富足呢?”


【注释】

甲兵: 铠甲和兵器,代指战争、军事冲突。甲兵不休:战争不断。

民旷于田畴: 百姓荒废了田地(的耕作)。旷:荒废,耽误。田畴:田地,农田。

什一而籍: 按十分之一的比例征税(作为田税)。什一:十分之一。籍:登记、征收(赋税)。

不违其职: 不违背他们的职责(指尽力耕种、缴纳赋税)。

赖陛下神灵: 仰仗陛下的神明威德(或福佑)。赖:依靠,仰仗。神灵:神明般的威德或福佑,是对皇帝的敬称。

甲兵不动: 指没有战争。

民不齐出于南亩: 百姓并不都去田地里耕作。齐:都,全部。南亩:本指南北向的田垄,后泛指农田、田地(古代农田多依地势和水源开垦,南亩利于采光)。

以口率被垦田而不足: 按人口比例来算,开垦的土地数量不足(养活这么多人)。口率:按人口计算的比例。被:覆盖,此处指开垦(土地)。垦田:开垦过的土地,耕地。

空仓廪而赈贫乏: 搬空粮仓来救济贫困匮乏的人。仓廪:粮仓。赈:救济。贫乏:贫穷匮乏的人。

侵益日甚: 损害(国库)的情况日益严重。侵:侵蚀,损害(指消耗国库储备)。益:更加。日甚:一天比一天厉害。

愈惰而仰利县官: (百姓)更加懒惰,依赖朝廷(的救济)获利。愈:更加。仰:仰仗,依赖。利:获利,得益。县官:汉代对朝廷、官府或皇帝的代称(此处主要指朝廷的财政救济)。

为斯君者亦病矣: 做这样的国君真是难啊/真够受罪的啊!为:做。斯君:这样的国君。病:忧虑,困苦,引申为处境艰难。

反以身劳民: 反而要亲自操劳去养活百姓。反:反而。以身劳民:用自身的辛劳(指动用国家财力物力)去养活(劳)民众。另一种理解是国君自身操劳来管理民众事务,结合上下文,前一种更符合御史抱怨朝廷负担过重的意思。

背恩弃义而远流亡: 背弃(朝廷的)恩德和道义而逃亡远方。

避匿上公之事: 逃避对国家(应尽的)义务。避匿:逃避,躲藏。上公之事:指对国家(或天子)应尽的义务(如赋税、徭役、兵役等)。上公原指最高公爵,此处代指国家或皇帝。

民相仿效: 百姓互相效仿(逃亡)。

田地日芜: 田地一天天荒芜。芜:荒芜,长满野草。

租赋不入: 田租和赋税收不上来。租:田租(按土地征收的粮食)。赋:人头税或其它赋税。入:缴纳,收上来。

抵扞县官: 对抗朝廷/官府。抵扞:抵抗,对抗。县官:同注释12,指朝廷/官府。

君虽欲足,谁与之足乎: 国君即使想(使国家)富足,又有谁能帮他实现富足呢?足:富足。与:帮助,给予。之:指代国君。


 

 【原文】

文学曰:"树木数徙则萎,虫兽徙居则坏。故'代马依北风,飞鸟翔故巢',莫不哀其生。由此观之,民非利避上公之事而乐流亡也。往者,军阵数起,用度不足,以訾征赋,常取给见民,田家又被其劳,故不齐出于南亩也。大抵逋流,皆在大家,吏正畏惮,不敢笃责,刻急细民,细民不堪,流亡远去;中家为之绝出,后亡者为先亡者服事;录民数创于恶吏,故相仿效,去尤甚而就少愈者多。传曰:"政宽者民死之,政急者父子离。'是以田地日荒,城郭空虚。夫牧民之道,除其所疾,适其所安,安而不扰,使而不劳,是以百姓劝业而乐公赋。若此,则君无赈于民,民无利于上,上下相让而颂声作。故取而民不厌,役而民不苦。灵台之诗,非或使之,民自为之。若斯,则君何不足之有乎?"


【译文】

文学说:“树木多次移植就会枯萎,虫兽离开故居就会衰弱。所以‘代地的马依恋北风,飞鸟思念旧巢’,没有哪种生物不眷恋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由此看来,百姓并非贪图利益才逃避官府的差事而乐于流亡啊。过去,战争频繁爆发,国家用度不足,便按财产征收赋税(以訾征赋),常常向现存的百姓(见民)征取,种田人家又承受着战争的劳役,所以不能全部在田地里耕作(不齐出于南亩)。大体上逃亡流离的人(逋流),都依附于豪强大户,而官吏畏惧豪强,不敢严厉追责,反而苛刻地逼迫小民,小民忍受不了,就流亡到远方;中等人家(中家)因此要承担逃亡者那份赋役,后逃亡的人要为先逃亡的人承担劳役;在册的百姓(录民)屡屡受到恶吏的伤害,所以互相效仿逃亡,逃离压迫特别严重的地方而投奔稍好一点的地方的人很多。

古书上说:‘政治宽厚百姓愿为之效死,政治严苛则父子也会分离。’因此田地一天天荒芜,城市一天天空虚。治理百姓的方法,在于消除他们所痛恨的,让他们安居乐业,使他们生活安定而不受侵扰,役使他们而不过度劳累,这样百姓就会努力生产并且乐意缴纳赋税。如果做到这样,那么君主就不需要赈济百姓,百姓也不会想从官府那里捞取好处,上下互相礼让,颂扬之声就会兴起。所以征收赋税百姓不厌恶,征发劳役百姓不觉得痛苦。《诗经·灵台》所描述的景象,并非有人强迫他们那样做,是百姓自愿去做的。像这样,君主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注释】

徙 (xǐ): 迁移,移植。

萎 (wěi): 枯萎,凋谢。

坏: 衰败,衰弱,病弱。

代马依北风: 代地(北方)的马依恋北风(比喻眷恋故乡)。代,古地名,在今河北、山西北部。

飞鸟翔故巢: 飞鸟思念旧巢(比喻眷恋故乡)。

哀其生: 眷恋、爱惜其赖以生存的环境(故土)。

利: 贪图利益。

避上公之事: 逃避官府的差事(主要指徭役赋税)。

乐流亡: 乐于流亡(指背井离乡)。

军阵数起: 战争频繁发生。

用度: 费用,开支。

以訾 (zī) 征赋: 按财产(家产)征收赋税。訾,通“资”,财产。

取给 (jǐ) 见 (xiàn) 民: 向现存(未逃亡)的百姓征取。见,通“现”,现存。

田家: 种田人家,农民。

被其劳: 承受其(战争)带来的劳役负担。

齐出于南亩: 全部在田地里(正常)耕作。南亩,泛指农田。

大抵: 大体上,大致。

逋 (bū) 流: 逃亡流离的人。

大家: 豪强大户,富户。

吏正: 官吏。正,长官。

畏惮 (dàn): 畏惧,害怕。

笃责: 严厉追责。笃,严厉。

刻急: 苛刻严酷。

细民: 小民,平民百姓。

不堪: 不能忍受。

中家: 中等家产的人家。

绝出: 承担(逃亡者那份)赋税和劳役(导致破产)。

服事: 承担劳役,服役。

录民: 在户籍册上有登记的百姓。

数创 (chuàng) 于恶吏: 屡次被凶恶的官吏伤害(指盘剥压榨)。创,伤害。

相仿效: 互相效仿(逃亡)。

去尤甚而就少愈者: 离开(压迫)特别严重的地方而投奔稍好一点的地方。就,靠近,前往。愈,较好。

传: 指古书(如《管子》等)。

政宽者民死之: 政治宽厚,百姓愿为之效死。

政急者父子离: 政治严苛,即使父子也会分离。

日荒: 一天天荒芜。

城郭: 内城和外城,泛指城市。

空虚: (人口稀少导致)空荡。

牧民之道: 治理百姓的方法。牧,治理。

除其所疾: 消除他们所痛恨的(弊端)。

适其所安: 使他们安居乐业。

安而不扰: 生活安定而不受侵扰。

使而不劳: 役使他们而不过度劳累(不伤民力)。

劝业: 努力从事生产(劝,勉励)。

乐公赋: 乐意缴纳国家赋税。

无赈于民: 不需要赈济百姓(因为百姓富足)。

无利于上: (百姓)不想从官府那里捞取好处(指不需要官府救济)。

上下相让: 君臣、官民互相礼让。

颂声作: 颂扬之声兴起。

取: 征收(赋税)。

民不厌: 百姓不厌恶。

役: 征发劳役。

民不苦: 百姓不觉得痛苦。

灵台之诗: 指《诗经·大雅·灵台》,描述周文王建造灵台时,百姓踊跃自愿效劳的景象。

非或使之: 并非有人强迫他们那样做。

民自为之: 百姓自愿去做。

君何不足之有乎: 君主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即君主自然富足)


 【原文】 

御史曰:"古者,十五入大学,与小役;二十冠而成人,与戎;五十以上,血脉溢刚,曰艾壮。诗曰:'方叔元老,克壮其猷。'故商师若乌,周师若荼。今陛下哀怜百姓,宽力役之政,二十三始傅,五十六而免,所以辅耆壮而息老艾也。丁者治其田里,老者修其唐园,俭力趣时,无饥寒之患。不治其家而讼县官,亦悖矣。"


【译文】

御史说:“古时候,十五岁进大学学习,同时承担较轻的劳役;二十岁行冠礼算作成人,要服兵役;五十岁以上,气血开始衰退,称为‘艾壮’(老年但精力尚可)。《诗经》说:‘方叔这位元老,他的谋略依然雄壮。’所以商朝的军队像乌鸦(形容多而勇猛),周朝的军队像茅草花(形容多而整齐)。如今陛下哀怜百姓,放宽了服力役的政策,二十三岁才开始登记服役(傅籍),五十六岁才免除,这是为了帮助壮年人而让老年人休息。成年男子(丁者)治理自己的田地乡里,老年人整理自家的菜园,节俭努力不误农时,就没有饥寒的忧患。(有些人)不治理好自己的家业却来指责官府,也太悖谬了。”


【注释】

大学: 古代的高等学府(如太学)。

小役: 较轻的劳役。

冠: 行冠礼,古代男子二十岁成年礼。

与戎: 服兵役。

艾壮: 年老而精力尚壮(五十至六十岁左右)。

方叔元老,克壮其猷 (yóu): 语出《诗经·小雅·采芑》。方叔,周宣王时大臣。元老,老臣。克,能。壮,雄壮。猷,谋略。

商师若乌,周师若荼 (tú): 形容军队众多。商朝军队像乌鸦群(黑压压一片),周朝军队像白色的茅草花(白茫茫一片)。

陛下: 指当时的皇帝汉昭帝。

力役: 服劳役。

傅: 傅籍,登记名册开始服役。

免: 免除服役。

辅耆 (qí) 壮: 帮助壮年人(指放宽服役年龄起点,使壮劳力能更好务农)。耆,老年(此处“耆壮”连用,偏指壮年)。

息老艾: 让老年人(艾老)休息。

丁者: 成年男子(服役年龄内)。

治其田里: 管理自己的田地和乡里事务(指务农)。

唐园: 菜园。唐,通“塘”。

俭力趣时: 节俭勤劳,不误农时。趣,通“趋”。

讼县官: 指责、控告官府。县官,指朝廷、官府。

悖: 荒谬,不合理。

 

 【原文】 

文学曰:"十九年已下为殇,未成人也;二十而冠;三十而娶,可以从戎事;五十已上曰艾老,杖于家,不从力役,所以扶不足而息高年也;乡饮酒之礼,耆老异馔,所以优耆耄而明养老也。故老者非肉不饱,非帛不暖,非杖不行。今五十已上至六十,与子孙服挽输,并给繇役,非养老之意也。古有大丧者,君三年不呼其门,通其孝道,遂其哀戚之心也。君子之所重而自尽者,其惟亲之丧乎!今或僵尸,弃衰绖而从戎事,非所以子百姓,顺孝悌之心也。周公抱成王听天下,恩塞海内,泽被四表,矧惟人面,含仁保德,靡不得其所。诗云:'夙夜基命宥密。'陛下富于春秋,委任大臣,公卿辅政,政教未均,故庶人议也。"


【译文】

文学说:“十九岁以下死亡称为‘殇’,是没有成年;二十岁行冠礼;三十岁娶妻,可以服兵役;五十岁以上称为‘艾老’,可以在家中拄拐杖,不服力役,这是为了扶持体弱者(不足)而让高龄者(高年)休息;乡饮酒礼上,对老人给予不同的饮食,这是优待老人以彰明养老之道。所以老人没有肉食吃不饱,没有丝帛穿不暖,没有拐杖走不了路。如今五十岁以上到六十岁的人,还要和子孙一起拉车运输,一并承担徭役,这不符合养老的本意。

古时候遇到父母大丧的人,君主三年不征召他服役,是为了通达孝道,成全他哀悼悲痛的心意。君子最重视并要尽心尽力去做的,大概就是父母的丧事吧!现在有人(在丧期中)放下孝服(衰绖)去参军服役,这不是爱护百姓、顺应孝悌之心的做法。周公抱着年幼的成王处理天下事务,恩德充满海内,恩泽遍及四方,何况我们这些有人的面貌、心怀仁义保持德行的人,没有不各得其所的。《诗经》说:‘日夜谋划秉承天命,宽仁宁静。’陛下年纪正轻(富于春秋),委任大臣,公卿辅佐朝政,(如果)政令教化不公正不均平,所以老百姓(庶人)才会议论啊。”


【注释】

殇 (shāng): 未成年而死。

冠: 行冠礼。

娶: 娶妻。

艾老: 老年人(五十岁以上)。

杖于家: 在家拄拐杖(指免服力役)。

扶不足: 扶持体弱(能力不足)的人。

息高年: 让高龄老人休息。

乡饮酒之礼: 古代地方上尊老敬贤的礼仪。

耆 (qí) 老: 老人。

异馔 (zhuàn): 不同的饮食(指特别优待的食物)。

优耆耄 (mào): 优待老人(耆耄均指高龄)。

明养老: 彰明养老之道。

非肉不饱: 没有肉食就吃不饱(形容老人需要更好营养)。

非帛不暖: 没有丝帛就穿不暖(形容老人需要更好衣物)。

服挽输: 从事拉车运输(的劳役)。挽,拉车。

给繇役: 承担徭役。

大丧: 指父母之丧。

呼其门: 征召服役。

通其孝道: 使孝道得以通行(实现)。

遂: 成全。

哀戚: 哀伤悲痛。

自尽: 自己尽心尽力。

亲之丧: 父母的丧事。

僵尸: 指父母遗体未葬(还在守丧期)。

弃衰绖 (cuī dié): 脱下丧服(孝服)。衰绖,丧服。

从戎事: 参军服役。

子百姓: 像爱护子女一样爱护百姓。子,动词。

顺孝悌: 顺应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伦理。

周公抱成王听天下: 周武王死后,其弟周公旦辅佐年幼的侄子成王治理天下。

恩塞海内: 恩德充满国内。

泽被四表: 恩泽遍及四方。四表,四方极远之地。

矧 (shěn): 况且。

惟人面: 具有人的面貌(指所有人)。

含仁保德: 心怀仁义,保持德行。

靡不得其所: 没有不各得其所的。靡,无。

夙夜基命宥 (yòu) 密: 语出《诗经·周颂·昊天有成命》。夙夜,早晚。基命,谋划、秉承天命。宥密,宽仁宁静。

富于春秋: 年纪轻(未来岁月还很长)。

委任: 托付重任。

公卿: 三公九卿,朝廷高官。

辅政: 辅助处理政事。

政教: 政令教化。

未均: 不公正,不均平。

庶人议: 老百姓议论(朝政)。

 
 【原文】

御史默不答也。

【译文】

御史大夫(听了之后)沉默不语



《盐铁论·未通》并非指书中内容“未通晓”,而是:直指政策实践中的“双重阻塞”——

1、政策善意未能通达于民(初衷落空);

2、民间疾苦未能通达于上(下情壅塞)。

集中展现了贤良文学派对国家垄断政策“害民”本质的控诉,是理解全书“儒法之争”中民生立场的关键篇章。


分享到:

编辑发布时间:2025-08-16 10:5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