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云笔记 >  阅读笔记 >  文章详情

《盐铁论》论儒第十一原文及翻译

豆豆   2025-04-28 18:46:50   228人已围观

【原文】

御史曰:"文学祖述仲尼,称诵其德,以为自古及今,未之有也。然孔子修道鲁、卫之间,教化洙、泗之上,弟子不为变,当世不为治,鲁国之削滋甚。齐宣王褒儒尊学,孟轲、淳于髡之徒,受上大夫之禄,不任职而论国事,盖齐稷下先生千有余人。当此之时,非一公孙弘也。弱燕攻齐,长驱至临淄,愍王遁逃,死于莒而不能救;王建禽于秦,与之俱虏而不能存。若此,儒者之安国尊君,未始有效也。"


【译文】

御史说:“你们文学之士尊奉孔子(仲尼)的学说,称颂他的德行,认为从古到今,没有谁能比得上他。然而孔子在鲁国、卫国之间宣扬他的学说,在洙水、泗水之上进行教化,他的弟子们并没有改变社会风气,他那个时代也没能治理好,鲁国的国力反而日益削弱。齐宣王尊崇儒家、敬重学术,孟轲、淳于髡这类人,享受着上大夫的俸禄,不担任具体官职却议论国家大事,当时齐国稷下学宫聚集的学者大概有一千多人。在那个时候,像公孙弘那样(因儒学而显贵)的人不止一个。可是弱小的燕国攻打齐国,长驱直入打到都城临淄,齐愍王仓皇逃跑,死在莒地而没人能救他;后来的齐王建被秦国俘虏,和他的臣子一起当了俘虏,国家也未能保全。像这样看来,儒生们所谓安定国家、尊崇君主的说法,从来没有真正见效过。”


【注释】

祖述 (zǔ shù): 尊奉、继承(前人的学说)。祖:效法;述:阐述。

仲尼 (Zhòng ní): 孔子的字。

未之有也: 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事情)。宾语前置句,即“未有之也”。

修道 (xiū dào): 宣扬、推行(他的)学说/主张。

洙、泗 (Zhū, Sì): 洙水和泗水,流经鲁国曲阜附近,孔子曾在此讲学,代指孔子讲学之地或鲁国。

削滋甚: 国力削弱日益严重。削:削弱;滋:更加;甚:严重。

褒儒尊学 (bāo rú zūn xué): 尊崇儒家、敬重学术。褒:赞扬,尊崇;尊:敬重。

淳于髡 (Chún yú Kūn): 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学者、辩士。

上大夫 (shàng dà fū): 古代较高的官阶。

禄 (lù): 俸禄。

稷下先生 (Jì xià xiān sheng): 指在齐国稷下学宫讲学、议政的学者。稷下: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

当此之时: 在这个时候。

公孙弘 (Gōng sūn Hóng): 西汉武帝时丞相,出身儒生。

弱燕攻齐: 指战国时燕昭王任用乐毅,联合五国伐齐,几乎灭齐的事件。

长驱 (cháng qū): 军队长距离快速挺进,毫无阻挡。

临淄 (Lín zī): 齐国都城。

愍王 (Mǐn wáng): 齐愍王(或作齐闵王),乐毅伐齐时的齐国君主。

遁逃 (dùn táo): 逃跑。

莒 (Jǔ): 地名,在今山东莒县。

王建 (Wáng Jiàn): 战国末期齐国最后一位君主,齐王建。

禽 (qín): 通“擒”,俘虏。

俱虏 (jù lǔ): 一起被俘虏。

未始有效: 从来没有过成效。未始:未尝,从来没有。


 
【原文】

文学曰:"无鞭策,虽造父不能调驷马。无势位,虽舜、禹不能治万民。孔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故轺车良马,无以驰之;圣德仁义,无所施之。齐威、宣之时,显贤进士,国家富强,威行敌国。及愍王,奋二世之余烈,南举楚、淮,北幷巨宋,苞十二国,西摧三晋,却强秦,五国宾从,邹、鲁之君,泗上诸侯皆入臣。矜功不休,百姓不堪。诸儒谏不从,各分散,慎到、捷子亡去,田骈如薛,而孙卿适楚。内无良臣,故诸侯合谋而伐之。王建听流说,信反间,用后胜之计,不与诸侯从亲,以亡国。为秦所禽,不亦宜乎?"


【译文】

文学之士说:“没有马鞭,即使是造父(这样的驾车高手)也不能驾驭四匹马拉的车。没有权势地位,即使是舜、禹这样的圣人也无法治理万民。孔子说过:‘凤凰不飞来,黄河不出图(祥瑞不出现),我这一生恐怕是完了啊!’所以,即使有轻便的好车、优良的马匹,也没有地方可以驰骋;即使有圣人的德行、仁义的学说,也没有地方可以施行。

齐威王、齐宣王的时候,选拔任用贤能之士,国家富强,威势震慑敌国。到了齐愍王,他依仗父辈、祖父(威王、宣王)遗留下的强大功业,向南攻取楚国、淮北地区,向北吞并了强大的宋国,囊括了十二个诸侯国,向西击败韩、赵、魏三晋,打退了强大的秦国,使得五个诸侯国像宾客一样服从他,连邹国、鲁国的国君,以及泗水流域的小诸侯都向他称臣。但他居功自傲不肯停歇,老百姓承受不了。众多儒生进谏他不听从,于是各自离散,慎到、捷子逃离了齐国,田骈去了薛地,而荀卿(孙卿)去了楚国。结果国内没有贤良的臣子,所以诸侯联合起来讨伐他。齐王建后来听信流言蜚语,相信反间计,采用后胜的计策,不与其他诸侯国合纵亲善,因此导致亡国。被秦国俘虏,不也是理所当然的吗?”


【注释】

鞭策 (biān cè): 马鞭子,喻指权力、手段。

造父 (Zào fǔ): 传说中周穆王时的驾车能手。

调驷马 (tiáo sì mǎ): 驾驭四匹马拉的车。调:驾驭。

势位 (shì wèi): 权势和地位。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 凤凰不飞来,黄河不出现龙马负图。古人认为这是圣王在位时出现的祥瑞。孔子以此感叹生不逢时,大道难行。

吾已矣夫: 我这一生恐怕是完了啊!(表示绝望或理想无法实现)。

轺车 (yáo chē): 轻便的马车。

无以驰之: 没有地方可以驰骋(喻才能无处施展)。

无所施之: 没有地方可以施行(喻主张无法推行)。

齐威、宣: 齐威王、齐宣王,战国时齐国强盛时期的君主。

显贤进士 (xiǎn xián jìn shì): 选拔并任用贤能之士。

威行敌国: 威势震慑敌国。

奋二世之余烈: 发扬(齐威王、齐宣王)两代留下的强盛功业。奋:发扬;余烈:遗留的功业。

南举楚、淮: 向南攻取楚国、淮北地区。

北幷巨宋: 向北吞并了强大的宋国。幷:同“并”,吞并;巨宋:强大的宋国(齐灭宋是重大事件)。

苞 (bāo): 同“包”,囊括、吞并。

西摧三晋: 向西击败韩、赵、魏三晋。

却强秦: 打退强大的秦国。却:击退。

五国宾从: 使五个诸侯国像宾客一样服从(齐国)。

泗上诸侯: 泗水流域的(小)诸侯国。

入臣: 前来称臣。

矜功不休 (jīn gōng bù xiū): 居功自傲不肯停歇。矜:自夸。

不堪 (bù kān): 不能忍受。

谏不从: (向他)进谏不听从。

慎到 (Shèn Dào)、捷子 (Jié zǐ)、田骈 (Tián Pián)、孙卿 (Sūn qīng - 即荀子): 都是当时著名的稷下学者。

亡去: 逃离。

如薛: 前往薛地。

适楚: 前往楚国。

合谋: 联合谋划。

流说 (liú shuō): 流言蜚语,没有根据的言论。

反间 (fǎn jiàn): 反间计。

后胜: 齐王建的宰相,被秦收买。

从亲: 合纵亲善(指与其他诸侯国联合抗秦)。

为秦所禽: 被秦国俘虏(指齐王建投降)。禽:通“擒”。

不亦宜乎: 不也是应该的吗?(表示理所当然)


【原文】 

御史曰:"伊尹以割烹事汤,百里以饭牛要穆公,始为苟合,信然与之霸王。如此,何言不从?何道不行?故商君以王道说孝公,不用,即以强国之道,卒以就功。邹子以儒术干世主,不用,即以变化始终之论,卒以显名。故马效千里,不必胡代;士贵成功,不必文辞。孟轲守旧术,不知世务,故困于梁宋。孔子能方不能圆,故饥于黎丘。今晚世之儒勤德,时有乏匮,言以为非,困此不行。自周室以来,千有余岁,独有文,武、成、康,如言必参一焉,取所不能及而称之,犹躄者能言远不能行也。圣人异涂同归,或行或止,其趣一也。商君虽革法改教,志存于强国利民。邹子之作,变化之术,亦归于仁义。祭仲自贬损以行权,时也。故小枉大直,君子为之。今硁硁然守一道,引尾生之意,即晋文之谲诸侯以尊周室不足道,而管仲蒙耻辱以存亡不足称也。"


【译文】 

御史说:“伊尹以当厨师切肉烹调的方式接近商汤,百里奚以喂牛的方式求得秦穆公的任用,开始只是勉强凑合的方式,但君主信任他们,于是和他们一起成就了霸业和王业。像这样得到信任,什么话君主会不听从?什么主张会不能实行?所以商鞅先用王道劝说秦孝公,孝公不采纳,他立即改用富国强兵的办法,最终成就了功业。

邹衍先用儒家学说游说诸侯,不被任用,就改用谈论阴阳变化、终始循环的学说,最终显扬了名声。所以马重要的是能跑千里,不必产自胡地、代地;人才贵在能成功,不必在乎言辞是否合乎儒家标准。孟轲死守旧的学说,不懂得时势的变化,所以在魏国(梁)、宋国处境困窘。孔子处事方正而不懂变通,所以在黎丘挨饿。现在这些近世的儒生只知勤修德行,却常常在实际事务上匮乏无能,他们的主张被认为不切实际,因此行不通。自从周王朝建立以来,一千多年了,只有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是完美的,如果儒生说话一定要拿他们做标准,拿君主做不到的事情来要求他,这就如同跛脚的人能说很远的地方却走不到一样。

圣人达成目标途径不同但归宿一致,有时进取有时退守,他们的目标都是为了天下是一样的。商鞅虽然改革法令改变教化,但他的志向在于使国家强大、对百姓有利。邹衍的著作,讲阴阳变化的学说,最终也归结到仁义。祭仲为了国家委屈自己、降低身份来行使权宜之计,那是为了顺应时势。所以有时在小节上受点委屈而求得大的正直,君子是愿意做的。现在你们固执地死守一种道理,抱着尾生守信抱柱而死那样的想法,那么晋文公用点计谋(谲)使诸侯尊崇周王室就不值得称道了,管仲忍受着(背叛旧主的)耻辱来挽救国家存亡也不值得称赞了。”


【注释】

伊尹 (Yī Yǐn): 商朝开国功臣,传说曾以烹饪之道比喻治国接近商汤。

割烹 (gē pēng): 切肉烹调。

事汤: 侍奉商汤(指接近、辅佐)。

百里 (Bǎi lǐ - 百里奚): 秦国名臣,传说曾为奴喂牛,后被秦穆公重用。

饭牛 (fàn niú): 喂牛。

要穆公 (yāo Mù gōng): 求得秦穆公(的任用)。要:求取。

苟合 (gǒu hé): 勉强凑合,不依正道(这里指初始方式不合常规)。

信然: 信任他们。

与之霸王: 和他们一起成就霸业和王业。

商君 (Shāng jūn): 商鞅。

王道: 儒家主张的以仁义道德治天下的方法。

说 (shuì): 游说,劝说。

强国之道: 使国家强大的方法(指法家主张的耕战、法治等)。

卒以就功: 最终成就了功业。

邹子 (Zōu zǐ): 邹衍,阴阳家代表人物。

干世主: 求取(游说)当时的君主。干:求取。

变化始终之论: 指邹衍的“五德终始”、“大九州”等阴阳变化、循环的学说。

显名: 显扬名声。

马效千里: 马(的价值在于)能效力跑千里。

胡、代: 古代产良马的北方和东北方地区。

士贵成功: 人才贵在能取得成功。

文辞: 言辞(这里指是否符合儒家经典言辞)。

守旧术: 死守旧的学说/方法。

不知世务: 不懂得时势的变化和实际事务。

困于梁宋: 在魏国(大梁)、宋国处境困窘(指孟子游说不被重用)。

能方不能圆: (处事)方正而不懂变通。

饥于黎丘: 在黎丘挨饿(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困于陈蔡之间,黎丘可能代指此类地方)。

勤德: 勤修德行。

乏匮 (fá kuì): 缺乏、匮乏(指实际能力不足)。

言以为非: (他们的)主张被认为不对/不切实际。

困此不行: 因此(主张)行不通。

文、武、成、康: 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儒家推崇的圣王。

如言必参一焉: 如果说话一定要拿(文、武、成、康)其中一个做标准。参:参照。

取所不能及而称之: 拿(君主)做不到的事情来要求(称:衡量,要求)。

躄者 (bì zhě): 跛脚的人。

异涂同归: 途径不同,归宿相同。涂:通“途”。

或行或止: 有时进取有时退守。

趣 (qū): 通“趋”,旨趣,目标。

革法改教: 改革法令和教化(指变法)。

志存: 志向在于。

变化之术: 指邹衍的阴阳五行变化学说。

归于仁义: 最终归结到仁义(这是御史为法家、阴阳家辩护,说其目的与儒家一致)。

祭仲 (Zhài Zhòng): 郑国大夫。曾被迫同意废立君主以保全郑国,被视为权变。

自贬损: 自己降低身份、委屈自己。

行权: 行使权宜之计(变通)。

时也: 是顺应时势(的需要)。

小枉大直: 在小节上受委屈而求得大的正直(原则)。枉:弯曲,委屈。

硁硁然 (kēng kēng rán): 固执、浅陋而顽固的样子。

守一道: 死守一种道理(指儒家学说)。

引尾生之意: 抱着尾生那样的想法(指固执守信不知变通)。尾生:传说中与女子桥下约会,女子不来,河水上涨,他抱柱守信而死。

晋文: 晋文公重耳。

谲 (jué): 诡诈,玩弄权术(这里指用计谋,如“退避三舍”等)。

尊周室: 尊崇周王室(晋文公是春秋霸主,名义上尊周)。

不足道: 不值得称道(按文学僵化标准)。

管仲 (Guǎn Zhòng): 齐国名相,曾辅佐公子纠,与公子小白(齐桓公)为敌,后归顺桓公。

蒙耻辱: 忍受耻辱(指管仲未能为公子纠死节,转而辅佐政敌桓公)。

存亡: 使(国家)免于灭亡(指管仲辅佐桓公称霸,安定周室)。

不足称: 不值得称赞(按文学僵化标准)。



【原文】

文学曰:"伊尹之干汤,知圣主也。百里之归秦,知明君也。二君之能知霸主,其册素形于己,非暗而以冥冥决事也。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如何其苟合而以成霸王也?君子执德秉义而行,故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孟子曰:'居今之朝,不易其俗,而成千乘之势,不能一朝居也。'宁穷饥居于陋巷,安能变己而从俗化?阖庐杀僚,公子札去而之延陵,终身不入吴国。鲁公杀子赤,叔眄退而隐处,不食其禄。亏义得尊,枉道取容,效死不为也。闻正道不行,释事而退,未闻枉道以求容也。"


【译文】

文学之士说:“伊尹去接近商汤,是因为知道他是圣明的君主。百里奚归附秦国,是因为知道秦穆公是贤明的君主。这两位贤能的人能够识别出能成就霸业王业的君主,他们的策略早已在心中形成,并不是糊里糊涂靠碰运气来决断事情的。孔子说:‘名分不正,说话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事情就办不成。’怎么能用那种勉强凑合的方式去成就霸业王业呢?君子坚持道德、秉持正义行事,所以即使在仓促匆忙的时候也必定这样,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必定这样。

孟子说:‘处在当今的朝廷做官,如果不改变错误的风俗,却能拥有千乘之国的权势,这样的位置连一天也坐不安稳。’君子宁愿穷困挨饿住在简陋的巷子里,怎么能改变自己的操守去迎合世俗呢?吴王阖闾光杀了吴王僚,公子季札就离开都城到延陵去,终身不再进入吴国都城。鲁宣公杀了太子子赤,叔眄(鲁国贤人)就退隐隐居起来,不再接受鲁国的俸禄。为了损害道义而获得尊位,违背正道去讨好别人,即使效死我们也不做。只听说正道行不通,就放弃官职隐退,没听说过要违背正道去求取容身之地。”


【注释】

干汤: 接近、辅佐商汤。

知圣主/明君: 识别出圣明的/贤明的君主。

知霸主: 识别出能成就霸业或王业的君主。

其册素形于己: 他们的策略(册)早已在自己心中形成(指有明确原则和判断)。素:平素,早已;形:形成。

非暗而以冥冥决事: 并非糊里糊涂(暗)靠渺茫不清(冥冥)的运气来决断事情。

名不正则言不顺: 名分不正,说话就不顺当、不合理。

言不顺则事不成: 说话不顺当、不合理,事情就办不成。

苟合: 勉强凑合(指御史说的伊尹、百里奚的初始方式)。

执德秉义: 坚持道德,秉持正义。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在仓促匆忙(造次)的时候也必定这样(坚持德义),在颠沛流离(颠沛)的时候也必定这样(坚持德义)。

居今之朝: 处在当今的朝廷(做官)。

不易其俗: 不改变(朝廷错误的)风俗。

成千乘之势: 拥有千乘之国的权势(指高位)。

不能一朝居: 连一天也坐不安稳。

宁穷饥居于陋巷: 宁愿穷困挨饿住在简陋的巷子里(指颜回)。

安能: 怎么能。

变己: 改变自己的(操守、主张)。

从俗化: 迎合世俗的变化。

阖庐 (Hé lú): 即吴王阖闾(光),他派专诸刺杀吴王僚夺得王位。

僚 (Liáo): 吴王僚。

公子札 (Gōng zǐ Zhá): 吴王寿梦第四子季札,著名的贤人,认为阖闾得位不正,避居延陵。

去而之延陵: 离开(吴国都城)前往延陵(封地)。

鲁公: 指鲁宣公。

子赤: 鲁文公太子,被襄仲(东门氏)所杀,宣公得立。

叔眄 (Shū Miǎn): 鲁国贤人(一说即子家羁)。认为宣公得位不正,拒绝合作。

退而隐处: 退隐隐居起来。

不食其禄: 不接受(鲁国)的俸禄。

亏义得尊: 损害道义而获得尊位。

枉道取容: 违背正道去讨好(别人)以求容身。

效死: 效命至死(这里表示绝对不做)。

正道不行: 正确的原则主张行不通。

释事而退: 放弃官职隐退。

枉道以求容: 违背正道去求取容身(之地)。



【原文】 

御史曰:"论语:'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有是言而行不足从也。季氏为无道,逐其君,夺其政,而冉求、仲由臣焉。礼:'男女不授受,不交爵。'孔子适卫,因嬖臣弥子瑕以见卫夫人,子路不说。子瑕,佞臣也,夫子因之,非正也。男女不交,孔子见南子,非礼也。礼义由孔氏,且贬道以求容,恶在其释事而退也?"


【译文】

御史说:“《论语》上说:‘亲身做了坏事的人(所在的地方),君子是不去的。’你们有这样的话,但行为却不值得遵从啊。季氏在鲁国做无道的事情,驱逐了他的国君,篡夺了政权,可是冉求、仲由(子路)却做了他的家臣。礼法规定:‘男女之间不亲手递接东西,不互相敬酒。’孔子到卫国,通过宠臣弥子瑕的关系去见了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子路对此很不高兴。弥子瑕是个奸佞之臣,孔夫子通过他去求见,这就不合正道。男女之间不应交往,孔子去见南子,这也不合礼法。礼义是由孔子倡导的,他自己尚且降低身份贬道去求取容身之地,你们所说的‘放弃官职隐退’又体现在哪里呢?”


【注释】

亲于其身为不善者: 亲身做了坏事的人(指环境)。

君子不入也: 君子不到那里去(指不合作)。

行不足从: (你们的)行为不值得遵从(指孔子弟子冉有、子路侍奉季氏)。

季氏: 鲁国权臣季孙氏(这里指季康子)。

为无道: 做不合道义的事(指专权、削弱公室)。

逐其君: 指鲁昭公被三桓(季孙、叔孙、孟孙)逼迫出奔,死于国外。季氏是主谋。

夺其政: 篡夺了国君的政权。

冉求 (Rǎn Qiú)、仲由 (Zhòng Yóu - 子路): 孔子弟子,曾为季氏家臣。

臣焉: 做他的臣子。

男女不授受: 男女之间不亲手递接东西。

不交爵: 不互相敬酒(交杯)。

适卫: 到卫国。

因嬖臣 (yīn bì chén): 通过宠臣(的关系)。因:凭借,通过;嬖臣:受君主宠爱的近臣。

弥子瑕 (Mí zǐ xiá): 卫灵公的宠臣。

卫夫人: 指南子,卫灵公夫人,名声不佳。

子路不说 (yuè): 子路不高兴(认为有失身份)。

佞臣 (nìng chén): 奸邪谄媚之臣。

夫子: 指孔子。

因之: 通过他(弥子瑕)。

非正: 不合正道。

男女不交: 男女不应交往(过于亲密)。

非礼: 不合礼法。

礼义由孔氏: 礼义(的学说)是由孔子(倡导)的。

贬道以求容: 降低身份、委屈原则(贬道)去求取容身(之地)。

恶在其 (wū zài qí): 哪里体现在(他)...呢?(表示反问,指责孔子并未做到“释事而退”)。恶:何,哪里。



【原文】 

文学曰:"天下不平,庶国不宁,明王之忧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烦乱,贤圣之忧也。是以尧忧洪水,伊尹忧民,管仲束缚,孔子周流,忧百姓之祸而欲安其危也。是以负鼎俎、囚拘、匍匐以救之。故追亡者趋,拯溺者濡。今民陷沟壑,虽欲无濡,岂得已哉?"


【译文】

文学之士说:“天下不太平,各国不安宁,这是圣明君王的忧虑。上面没有贤明的天子,下面没有主持正义的诸侯之长,天下纷扰混乱,这是贤人圣人的忧虑。因此尧帝忧虑洪水为患,伊尹忧虑百姓疾苦,管仲宁愿被捆绑(囚车押送),孔子周游列国,都是忧虑百姓遭受灾祸而想要解除他们的危难啊。所以他们(伊尹)背着锅和砧板去见汤,管仲甘受囚禁之辱,孔子四处奔走(匍匐)去拯救天下。所以追赶逃跑的人要快跑,拯救落水的人会弄湿自己。现在百姓陷在深沟险壑之中处于水深火热,贤者即使想不弄湿自己不委屈自己,难道能办得到吗?(意思是救世济民,有时不得不委屈自己)”


【注释】

庶国 (shù guó): 众诸侯国。

明王: 圣明的君王。

方伯: 一方诸侯之长,能主持正义安定地方的人。

烦乱: 纷扰混乱。

贤圣: 贤人和圣人。

尧忧洪水: 尧帝忧虑洪水泛滥(派鲧禹治理)。

伊尹忧民: 伊尹忧虑百姓疾苦。

管仲束缚: 指管仲曾作为公子纠的臣子被俘,被捆绑押送回齐国。

孔子周流: 孔子周游列国(宣扬学说)。

忧百姓之祸: 忧虑百姓遭受灾祸。

欲安其危: 想要安定他们的危难(解除危险)。

负鼎俎 (fù dǐng zǔ): 背着锅和砧板(指伊尹以厨师身份接近商汤)。鼎:烹煮器;俎:切肉砧板。

囚拘: 被囚禁(指管仲被囚车押送)。

匍匐 (pú fú): 伏地而行,形容劳苦奔波(指孔子周游列国)。

救之: 拯救(天下/百姓)。

追亡者趋: 追赶逃跑的人要快跑(趋:快走)。

拯溺者濡 (zhěng nì zhě rú): 拯救落水的人会弄湿自己(濡:沾湿)。

民陷沟壑 (mín xiàn gōu hè): 百姓陷在深沟险壑之中(比喻处于水深火热的危难境地)。

虽欲无濡: 即使想不弄湿自己(喻指想保持自身清白不委屈)。

岂得已哉: 难道能够做得到吗?(意指为了救民于水火,有时不得不委屈自己,如孔子见南子)已:停止,避免。



【原文】 
御史默不对。


【译文】

御史沉默着,不再回答。


【注释】

默不对: 沉默着不回答。默:沉默;不对:不回应。



分享到:

编辑发布时间:2025-08-10 13:0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