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云笔记 >  阅读笔记 >  文章详情

晁错第八原文及翻译

豆豆   2025-04-28 18:37:36   214人已围观

【原文】

大夫曰:"春秋之法,君亲无将,将而必诛。故臣罪莫重于弒君,子罪莫重于弒父。日者,淮南、衡山修文学,招四方游士,山东儒、墨咸聚于江、淮之间,讲议集论,著书数十篇。然卒于背义不臣,使谋叛逆,诛及宗族。晁错变法易常,不用制度,迫蹙宗室,侵削诸侯,蕃臣不附,骨肉不亲,吴、楚积怨,斩错东市,以慰三军之士而谢诸侯。斯亦谁杀之乎?"


【译文】

大夫说:“《春秋》的法则规定,对于君主和父母,臣下和子女连一丝一毫的弑逆念头都不能有,如果有这种念头就必须诛杀。所以臣子最大的罪行莫过于弑君,子女最大的罪行莫过于弑父。过去,淮南王刘安和衡山王刘赐也研究学问,招揽四方游学之士,崤山以东的儒家、墨家学者都聚集在江淮一带,讲学议论,著书立说几十篇。然而最终他们却背信弃义,不肯臣服,图谋叛逆,导致自身被诛杀、宗族被连累。再看晁错,他变更旧法、改动常规,不遵循既有的制度,逼迫压制刘氏皇族,侵夺削减诸侯王的封地,使得藩王不亲附朝廷,骨肉至亲关系疏远。吴王刘濞、楚王刘戊等人积怨已深,(最终朝廷被迫)在长安东市处斩晁错,以此来安抚三军将士并向诸侯王谢罪。那么,这晁错又是被谁杀死的呢?(言下之意:是他自己的政策激化了矛盾,导致被杀)”


【注释】

君亲无将,将而必诛:

君亲:君主和父母。

无将:不可有弑逆的念头或企图。“将”在此特指弑逆的意图、念头。

诛:诛杀。

日者: 往日,从前。

淮南、衡山: 指西汉的淮南王刘安和衡山王刘赐(皆因谋反被诛)。

修文学: 研习学问(这里主要指招揽学者讲学)。文学:此指学问、学术。

山东: 崤山以东,泛指关东广大地区。

卒于: 最终落得...的结果。

背义不臣: 背弃道义,不肯臣服(于朝廷)。

晁错: 西汉政治家,力主削藩,引发吴楚七国之乱,后被景帝处死。

变法易常: 变更旧法,改动常规。

迫蹙: 逼迫压制。蹙:紧迫,逼迫。

宗室: 皇族。

侵削诸侯: 侵夺削减诸侯王的封地和权力。

蕃臣: 藩王,诸侯王。蕃:通“藩”,屏障,指诸侯国。

骨肉: 比喻至亲(指刘氏宗亲诸侯王)。

吴、楚: 指以吴王刘濞、楚王刘戊为首的发动七国之乱的诸侯国。

斩错东市: 在长安东市处斩晁错。东市:汉代长安处决犯人的地方。

慰: 安抚。

谢: 道歉,谢罪。

斯亦谁杀之乎: 这(晁错)又是被谁杀死的呢?(反问,意指晁错的政策导致了自己的死亡)。


 
【原文】

文学曰:"孔子不饮盗泉之流,曾子不入胜母之闾。名且恶之,而况为不臣不子乎?是以孔子沐浴而朝,告之哀公。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传曰:'君子可贵可贱,可刑可杀,而不可使为乱。'若夫外饰其貌而内无其实,口诵其文而行不犹其道,是盗,固与盗而不容于君子之域。春秋不以寡犯众,诛绝之义有所止,不兼怨恶也。故舜之诛,诛鲧;其举,举禹。夫以玙璠之玼,而弃其璞,以一人之罪,而兼其众,则天下无美宝信士也。晁生言诸侯之地大,富则骄奢,急即合从。故因吴之过而削之会稽,因楚之罪而夺之东海,所以均轻重,分其权,而为万世虑也。弦高诞于秦而信于郑,晁生忠于汉而雠于诸侯。人臣各死其主,为其国用,此解杨之所以厚于晋而薄于荆也。"


译文

文学说:“孔子不喝‘盗泉’的水,曾子不进‘胜母’的巷子。他们连不好的名称都厌恶,更何况是做出不忠不孝的事情呢?所以孔子在报告齐国要攻打鲁国时,必定先斋戒沐浴才上朝向鲁哀公禀告(以示对国事的敬重)。陈文子即使拥有四十匹马(已经相当富有),但因为不满齐国大夫崔杼弑君,也舍弃财产离开了齐国。古书上说:‘君子可以被尊重,也可以被轻贱;可以被刑罚,也可以被诛杀,但绝不可以被驱使去做悖逆作乱的事情。’至于那些外表伪装得很好而内在没有真才实德,嘴上念着圣贤文章而行为却不遵循道义的人,这就是盗贼,本就和盗贼一样,是不能被君子所容纳的。

《春秋》的原则是,不因少数人的过错而惩罚多数人,诛灭有罪者的做法也有限度,不牵连那些没有共同作恶的人。所以舜帝惩罚时,只惩罚了治水失败的鲧;而举荐人才时,却推举了鲧的儿子禹。如果因为美玉上有一点瑕疵,就连同包裹它的璞石一起抛弃;因为一个人的罪过,就牵连他手下所有的人,那么天下就没有珍贵的美玉和诚信的士人了。

晁错当时指出:诸侯封地太大,富有了就会骄横奢侈,情势紧急时就会联合起来对抗中央。所以他趁着吴王刘濞有过错就削夺了他的会稽郡,趁着楚王刘戊有罪就剥夺了他的东海郡,这是为了均衡诸侯国的力量轻重,分散他们的权力,是为汉朝千秋万代的长远考虑啊!郑国商人弦高用谎言欺骗了秦军却对郑国尽到了忠诚,晁错忠于汉朝朝廷却成了诸侯王的仇敌。作为臣子,各自为自己的君主效忠,为自己的国家效力,立场不同罢了,这就是春秋晋臣-解杨之所以对晋国尽忠而对楚国显得薄情的道理啊。”


【注释】

盗泉: 泉名,相传孔子厌恶其名“盗”而不饮其水。比喻厌恶不好的名称。

胜母之闾: 名叫“胜母”的里巷。曾子认为此名违反孝道(子应敬母,不应“胜”母),故不入。闾:里巷的大门,代指里巷。

沐浴而朝: 斋戒沐浴后才上朝。形容极其恭敬郑重。

陈文子: 春秋时齐国大夫。崔杼弑齐庄公后,他不愿同流合污,舍弃财产离开齐国。

有马十乘: 拥有四十匹马(一乘四马)。形容富有。

弃而违之: 舍弃(财产)而离开(齐国)。违:离开。

可贵可贱,可刑可杀,而不可使为乱: (君子)可以被尊重,也可以被轻贱;可以被施刑,也可以被诛杀,但绝不可以被驱使去做悖逆作乱的事情。贵/贱:使动用法,使之贵/使之贱。刑/杀:施刑/诛杀。乱:作乱,悖逆。

外饰其貌而内无其实: 外表修饰得很好而内在没有真才实学或品德。饰:装饰,修饰。

口诵其文而行不犹其道: 嘴上诵读着圣贤的文章而行为却不遵循那些道理。诵:诵读。犹:如同,遵循。道:道理,道义。

盗: 盗贼。这里指徒有虚名、言行不一的人如同盗贼。

不以寡犯众: 不因为少数人的过错而惩罚多数人(不株连无辜)。寡:少数(有过错者)。犯:侵犯,此指惩罚。众:多数(无辜者)。

诛绝之义有所止: 诛杀、灭绝有罪者的做法也有限度(不搞无限制株连)。止:限度。

不兼怨恶: 不牵连那些没有共同怨恨或作恶的人。兼:同时涉及,牵连。怨恶:怨恨、作恶(的人)。

舜之诛,诛鲧;其举,举禹: 舜帝惩罚时,只惩罚了治水失败的鲧(大禹的父亲);他举荐人才时,却推举了鲧的儿子禹(大禹)。说明赏罚分明,不搞株连。

玙璠之玼,而弃其璞: 因为美玉(玙璠)上有一点瑕疵(玼),就连同包裹它的璞石一起抛弃。玙璠:两种美玉名。玼:玉的斑点、瑕疵。璞:未雕琢的玉,也指包玉的石头。比喻不能因小缺点否定整体或牵连无关者。

以一人之罪,而兼其众: 因为一个人的罪过,就牵连他手下或相关的许多人。兼:牵连。

美宝信士: 珍贵的美玉和诚信的士人。

合从: 即“合纵”,这里指诸侯联合起来对抗中央。

因...而削之/夺之: 趁着...的过错/罪行而削夺他的...(封地)。

均轻重,分其权: 均衡(诸侯国间)力量的轻重,分散(他们的)权力。

为万世虑: 为千秋万代的长远考虑。

弦高诞于秦而信于郑: 弦高(郑国商人)用谎言(假称奉郑君之命犒劳秦军)欺骗了秦军,但对郑国来说却尽到了忠诚(使秦军误以为郑国有备而退兵,挽救了郑国)。诞:欺骗,谎言。信:忠诚,守信(于郑国)。

雠于诸侯: 成为诸侯的仇敌。雠:仇敌。

人臣各死其主,为其国用: 做臣子的各自为自己的君主效死,为自己的国家效力。

解杨之所以厚于晋而薄于荆: 这就是解杨(春秋时晋国大夫)之所以对晋国尽忠(被楚俘后仍完成晋君使命)而对楚国显得薄情(拒绝楚王利诱)的原因啊。厚:忠诚,厚待(晋)。薄:薄情,不忠(楚)。荆:指楚国。



分享到:

编辑发布时间:2025-08-02 23:4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