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云笔记 >  专业学习 >  文章详情

关于中国高考,你只看这一篇文章就够了!

豆豆   2024-06-05 10:07:40   723人已围观

当2024年的高考钟声即将敲响,你是否曾好奇,这场决定无数学子命运的考试,它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波澜壮阔的历史?你知道,从清朝的科举制度,到今日的高考,这段旅程是如何一步步走来的吗?


图片






01


科举落幕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形成于唐朝,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科举考试分为多个级别,从乡试、会试到殿试,通过层层选拔,优秀者可获得进士、举人、秀才等称号,进而担任官职。这种制度在宋、元、明、清等朝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直到1905年清朝末年被废止。

图片





02


民国时期


在1912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民国政府建立了新的教育体系,大学和各种高等学校的招生方式各不相同,没有统一的高考制度。各个学校通常自行组织入学考试,选拔新生。这一时期,教育制度经历了一系列变革,如1922年的“壬戌学制”(六三三学制: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6年),对后来的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图片





03


高考初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时期,由于国家处于战乱状态,教育体系并不稳定,高校招生方式也较为混乱。各个地区和学校采取了不同的招生方法,有的是考试,有的是推荐,还有的是根据工作表现或政治背景选拔。

图片


经过民国时期的过渡,        1952  年新中国建立的全国统一高考制度之后,最终形成一种全新的、统一的高等教育选拔体系。这个制度的建立,旨在通过公平的考试,为国家选拔和培养人才,同时也确保了教育机会的相对平等。




 

04


高考中断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同年4月6日至14日,教育领域被认为是资产阶级思想的温床,高考制度被视为旧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被废止。


随后的几年里,大学招生转为以推荐为主,政治表现和个人背景成为了主要的考量因素。


图片


1970年后,部分高校开始以“工农兵学员”的名义招生,主要招收工人、农民和士兵,入学条件与学习成绩无关。


 




05


恢复高考


1977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高考制度在全国范围内重启,高考制度再次恢复,为渴望知识的青年打开了一扇窗。当年,约570万人参加了恢复后的首次高考,创下了历史纪录。最终录取人数约27万,虽比例不高,却意义非凡,许多年轻人的命运由此改变。

图片





06


大学扩招


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迎来了一次历史性的转折点——大学扩招政策的实施。这一政策的出台,标志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步入大众化的新纪元,极大地提升了高等教育的普及率。随着扩招政策的落地,高考录取率显著提高,成千上万的学子获得了进入大学深造的机会,实现了教育梦想。


图片


同期还有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取消     大学包分配制度:
1996年,大学包分配制度正式确定取消,国家不再承担大学生的分配工作。  
1998年后,不包分配制度开始大规模施行。  
2000年,教育部要求全面停止使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派遣报到证》和《全国毕业研究生就业派遣报到证》,标志着包分配制度的全面结束。  






07


取消年龄婚姻限制


2001年,中国取消了高考的年龄和婚姻限制,标志着教育公平迈出一大步。改革前,25岁以上或已婚者无缘高考,限制了众多潜在学习者。改革后,不论年龄、婚否,所有人都能平等参加,终身学习理念得以弘扬。虽然考试科目未变,但内容更侧重综合素质,展现了教育评价的全面性。这一举措拓宽了高等教育的入口,促进了社会整体教育水平提升,同时对打破传统观念,构建开放多元的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图片





08


高考时间调整


2003年,中国高考时间经历了一次重大调整,由传统的7月初提前至6月7日和8日(寓意:录取吧!),这一变动旨在减轻夏季高温对考生的不利影响。此前,7月的酷热天气和频发的自然灾害,不仅干扰了考生的复习备考,还对考试的组织工作带来了挑战。调整后,考生能够在相对凉爽的环境中应试,有利于身心健康,提高了考试质量。这一改变响应了社会的广泛呼吁,体现了教育政策对考生人文关怀的提升,以及对考试环境优化的重视。


图片





09


启动高考改革试点


2014年,中国启动高考改革试点,重点地区如沪浙推行“3+3”选科模式,打破文理界限,鼓励个性化发展。改革强化了对学生特长和兴趣的关注,引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旨在促进教育公平与个性化并重,探索多元化人才选拔机制,为高等教育输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一变革促进了中学教育内容和方式的革新,对高等教育的招生模式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图片





10


新高考制度试点实施


在2017年之前,中国的高考制度遵循着一套较为固定的模式,学生按照文理分科进行考试,科目选择有限,主要依据高考成绩进行评价,这往往导致“唯分数论”的现象,忽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特长。大学招生也高度依赖高考分数,学生的专业选择受到较大限制。


图片


然而,随着2017年新高考制度在试点省份的全面实施,高考体系迎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改革后,学生不再受制于文理分科,而是采取“3+3”模式,即3门必考科目加上3门自选科目,这给予了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能够根据个人兴趣和未来规划自由选课。评价体系也变得更加全面,除了高考成绩,学生的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综合素质记录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都被纳入考虑,实现了对学生的多维度评价。在大学招生方面,高校开始结合高考成绩、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及综合素质评价进行多元录取,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展示个人才能的机会,也让大学能够选拔出更适合各专业特点的人才。


图片




11


高考只是新的开始


回顾历史,高考不仅是一场考试,更是一个时代的见证,它承载着国家对未来的希望,也是每位学子梦想起飞的起点。站在2024年的新起点,高考——连接往昔与未来的桥梁,承载国家期望与青春梦想,激励学子攀登知识高峰,探索未知。此刻,我们衷心祝福每位考生:愿你们挥毫泼墨,智慧与勇气交织,书写独特华章;愿未来路上,信念坚定,无畏风雨,追梦不息。高考,总结过往,开启未来,愿所有学子收获喜悦与成就,梦想从此扬帆起航!


图片


欢迎关注,留言评论,分享你的高考故事,或是对未来教育的思考。让我们一起,见证高考的每一个精彩瞬间!



关注公众号回复:高考,即可获得更多详细资料链接。



分享到:

编辑发布时间:2024-06-05 10:0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