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听过那么多大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
豆豆 2024-04-12 23:19:33 353人已围观
庄子早在千年前就告诉了我们,为什么你听过那么多大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故事出自《庄子.天道》,成语典故名为:轮扁斫轮。
轮扁是一位制造轮子的高手,有一次他受邀来到齐国宫廷工作,闲暇时他发现齐桓公正专心致志的看书,
便好奇的询问齐桓公:大王,您在读什么书籍?
齐桓公向他解释说:这是一本载满了圣人言论的书。
文扁接着问道,这些圣人还活着吗?
齐桓公回答说,他们已经去世了。
轮扁便对齐桓公表示:这样看起来,君王所读的,不过是古人的糟粕而已!
齐桓公听后大怒,质问轮扁:寡人读书,你一个做车轮的怎么敢议论?还敢轻视圣人?并威胁要让文扁给出合理的解释,否则将命令士兵将他处死。
轮扁不慌不忙地说:“臣是根据臣所从事的活计而明白这个道理的。砍削轮子,榫头做得宽了则松滑而不牢固,做得太紧就必然涩滞而安不进去,臣制作的榫头松紧适宜,是因为心里怎样想的手便怎样去做。然而尽管所需要的分寸、度数心里都明白,要把它用言辞表达出来却实在不可能,全靠自己手与心的配合。所以,臣无法将其中的奥秘传授给儿子,很多道理臣的儿子虽然理解,但是也无法从臣这里学到其中的精髓和奥秘。因此,臣如今七十多岁了,还不得不亲手去干制作轮子的重活。这样看来,古人之道的精华都已随着古人死去而无法传世,那么君王所读的文字、书籍,不就是古人的糟粕了吗?”
这一番话让齐桓公感同身受,他的兴趣被勾起,他让轮扁继续讲下去。轮扁深入剖析到我后来想通了,真正的道理是来源于个人的深刻领悟,而这种领悟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即便能表达出来,也仅仅是表面的理解。圣人的言论和文字亦是如此,最能反映他们深刻领悟的言论,实际上是无法言传的,言传之词往往不能全面的展现他们的真正领悟,或者深度不够,或者内容不全,或者每次表达都有所不同。因此,我才说,因所读的都是圣人的糟粕。
这就是著名的轮扁斫轮,庄子借助轮扁的话说明高妙的东西是不可言传的,道是最高超的,在虚无之间,在言辞之处。轮扁一番话本意在强调实践经验的重要性,从实践中产生的技能经验,只能靠亲身的实践才可获得,只重书本而忽视实践是错误的。
成语也告诉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勇于实践,坚持知行合一。由于知识是人们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要让它活起来,就必须应让它再回到实践中。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而不能食古不化,生搬硬套。到这里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你听过那么多的大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