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云笔记 >  阅读笔记 >  文章详情

学会热爱阅读

豆豆   2023-04-06 10:29:14   1146人已围观

(具体的书籍和博客推荐,请参阅纳瓦尔的推荐读物部分。)

真心热爱阅读,加上后天的引导和培养,你的能力将不可限量。我们生活在亚历山大时代[1],只需要轻点指尖,任何图书和知识都唾手可得。我们学习的手段丰富多样,我们缺乏的是求知欲。[3]

阅读是我的初恋。[4]

 我还记得祖父母在印度的宅院。祖父家里只有《读者文摘》,小时候,我就躺在地板上,一本接一本读完了他家所有的《读者文摘》。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阅读任何东西。但在我小时候,阅读的局限性要大得多。我会读漫画书、故事书,能找到什么就读什么。

我一直很喜欢阅读,仔细想来,其实主要是因为我非常内向,不善交际,喜欢宅在家里看书。从很小的时候起,我就沉迷于语言和思想的世界。我热爱阅读,部分原因也在于,我小时候的成长环境很宽松,没有人强迫我阅读特定的书籍。

父母和老师往往会引导孩子阅读或者避开特定的书籍,我小时候读的很多书,以现在的标准来看,都属于精神垃圾。[4]

阅读自己喜欢的题材,直到热爱阅读。

读书的唯一原因应该是喜欢,不需要其他任何理由。不要把读书当成一项任务,读书就是因为乐在其中。

我发现自己现在开始重读很多书,甚至超过了读新书的时间。来自@illacertus的一条推文说:我不想什么书都读,我只想把100本好书读上一遍又一遍。我觉得这个想法很有道理。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好书,因为每个人阅读的喜好和需求不同。这样做,你会受益良多。

不要比谁读书更快。书越好,你越要慢慢阅读、慢慢吸收。

我不知道大家的情况,但我本人注意力非常差。我会略读、速读、跳读,也记不住书里具体的段落或内容。但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某个更深的层面,我吸收了书中的精华,这些书成为我心灵织锦上的丝线,编织成我灵魂的一部分。

我相信你一定有过这样的感觉,当拿起一本书开始读的时候,你会说:这本书真有意思,内容真不错。读着读着,你越来越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读到一半,你突然意识到:原来我读过这本书。但真的没关系,既然忘得差不多了,那就意味着你已经准备好重新阅读它了。[4]

我精读的书其实并不多。我会略读很多书,但精读的只有几本,而这几本书构成了我知识的基础。

事实上,我的阅读量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大。我每天可能阅读一两个小时,不过这已经足够让我名列全球阅读时间的前0.000 01%了。阅读是我一生中所有物质和精神层面所取得的成就的来源。绝大多数人不会每天读一个小时的书。普通人每天可能只读一分钟的书,甚至更少。把读书培养成习惯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阅读的题材和内容并不重要。最终,你会追随自己的兴趣,完成大量阅读。你的生活也会因此得到极大的改善。这就好比最好的锻炼方式就是做自己感兴趣的、每天都能坚持的运动。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书籍、博客、推特,或者任何有思想、有信息、有学习内容的东西,最好的阅读就是自己感兴趣的、爱不释手的阅读。[4]


 一书在手,便不觉得浪费时间了。
——查理·芒格

每个人大脑的工作方式都不相同。有些人喜欢记笔记,而我的笔记本就是推特。我持续、大量阅读,如果遇到让我眼前一亮、豁然开朗、拍案叫绝的观点或概念时,我就会在推特上分享。但为了满足推文的字数要求,我又必须推敲文字。最终,我会努力提炼出一条格言,放在推特上。但总会有各种各样的人愤怒地跳出来攻击我,对我推文的内容断章取义、以偏概全地横加指责。这时,我会想:我怎么又发推文了,真是不长记性。”[4]

指出别人观点中明显的偏颇,意味着要么你攻击的对象不聪明,要么你自身不聪明。

刚拿起一本书的时候,你是会先浏览一下,找到有意思的部分,还是随便翻到某一页就开始阅读?你是怎样阅读的?

我会从头开始读,但会读得很快。如果书的内容没什么意思,我就会跳着读,或者大概翻一下后面的内容。如果书的第一章没有什么实质性或有启发意义的内容,没有吸引我的注意力,我就会放下书,不再读了,或者跳过几章,从中间开始读。

我读书的时候不相信延迟满足,读不堪卒读的书本身就是痛苦的,何来满足?世界上的书太多了,有那么多好书,这本不喜欢就果断舍弃,换下一本。

 统计阅读数量是为了满足虚荣心。知识面越广,思想越独立,读不完
的书就越多。不要刻意追求读完多少本书,而要时刻关注可以预测未来趋
势的新概念。

一般来说,我会略读和跳读,找到能吸引我注意力的章节。大部分图书都有一个论点(我讲的是非虚构类作品,不是小说),作者提出一个论点,引用海量实例证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观点去论证世界上各种各样的现象。一旦觉得自己已经明白了这个论点,我就不再读下去了。这样的书太多了,我称其为伪科学畅销书。别人会问我:这本书你读了吗?我总是说读过了,其实我可能只读了两章,但书的主旨我已经了解了。

如果一本书被写出来只是为了赚钱,那么不要读它。

对阅读中获得的信息你如何消化吸收并融会贯通?

向别人讲解你学到的东西。教学相长。

 人与人的区别不是“受过教育”和“没受过教育”,而是“喜欢阅读”和“不喜欢阅读”。

如果想成为一个更清醒、更独立的思考者,在接下来的60天里,我能做些什么?

阅读数学、科学和哲学领域的经典作品。不要读畅销书,不要看新闻。避免加入任何所谓的读书俱乐部,避免追求任何的社群认同。把真理置于社群认同之上。[11]

 学习逻辑和数学。一旦掌握了逻辑和数学,无论读什么书你都不会发怵了。

图书馆里的任何一本书都不应该让你望而却步,无论是数学、物理、电气工程、社会学还是经济学。你应该不畏惧阅读书架上的任何一本书。其中一些书对你来说难度可能有点儿大,但是没关系,你还是应该接着读,只要有机会就一遍又一遍地阅读。

读书时感受到的困惑,就像运动时感受到的肌肉酸痛。阅读是在锻炼精神的肌肉,运动是在锻炼身体的肌肉。要学会如何阅读书籍。

不用想太多,读就是了,这句话的问题在于,现在的垃圾内容太多了。写作者良莠不齐,很多人会写出很多垃圾作品。

我遇到过很多人,他们貌似博览群书、知识渊博,但实际上没什么智慧。原因在于,他们虽然读了很多书,却是以错误的顺序读了错误的内容。在开始阅读之旅时,他们读的东西没有什么实质性内容,也不包含什么真理,这些内容构成了他们世界观的基础。然后,当新事物出现时,他们会根据已经建立起来的基础对新想法加以评判,他们的评判自然也没什么见地。所以,打好阅读的基础非常关键。

大多数人对数学都有一种天然的畏惧感,他们不能对数据进行独立评
判,因此,在遇到以数学方法或伪科学为支撑的观点时,难免会高估这些
观点的价值。

打下一个高质量的阅读基础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站得高行得远,更好地辨别真伪优劣。

打好基础的最佳方法或诀窍就是坚持科学,坚持基础理论(你可能不喜欢这个答案)。一般来说,不存在任何争议的真理是屈指可数的,而数学就是其中之一,数学很少存在争议,几乎没有人不同意2+2=4,对吧?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可以为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样,自然科学和微观经济学都能为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一旦脱离了这些坚实的基础,麻烦就来了,因为你会难辨真伪。我会尽我所能,为自己的阅读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擅长算术和几何比深入研究高等数学要有用得多。所以,我建议多花些时间阅读微观经济学——从微观经济学入门课程开始。

另一种方法是阅读原著和经典。如果对进化论感兴趣,那就去读一读达尔文的作品,不要从理查德·道金斯读起(尽管我认为他很棒)。先读达尔文,再读道金斯。

如果想学宏观经济学,就先读亚当·斯密、冯·米塞斯或哈耶克,从最早的那批经济哲学家读起。如果喜欢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思想,可以从卡尔·马克思的作品读起。不要读解读性或评论性的内容,它们只是别人告诉你,你应该如何做事,世界应该如何运行。

以原著和经典为基础,你能够获得足够完备的世界观和深刻的理解力,你不会再畏惧任何书籍。你可以顺利开启自己的学习之旅。如果能成为一台永动学习机,你就永远不缺赚钱的途径。你会拥有洞察社会现象本质的能力,你会找到真正的价值和需求所在,然后通过学习,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74]

要想思路清晰,就要了解基础知识。如果只是死记复杂概念,却无法
融会贯通、学以致用,那么记得再多也是一窍不通、无济于事。

我们现在身处推特和脸书的时代,得到的都是碎片化的智慧精华,吸收起来非常困难。读书对现代人来说已经非常困难了,因为我们的大脑已经被训练成特定模式,大脑同时接受了两个相互矛盾的训练。

一方面,我们注意力的持续时间越来越短,因为总有海量信息扑面而来。我们希望快速略读,总结要点,直奔主题。

 推特降低了我的阅读能力,却大大提高了我的写作能力。

另一方面,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书必须读完一本再读下一本。书是神圣的——在学校里,老师给你指定一本书,你就必须读完它。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逐渐忘记了如何阅读。我认识的每个人都卡在某一本书上,很难开始下一本。

 我相信,你现在一定也卡在某本书的某一页读不下去了,但同时你又觉得应该把这本书读完。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做?你可能干脆什么书都不读了。

对我来说,放弃阅读是一个悲剧。阅读伴着我一路长大,成年之后我才开始用博客,后来开始玩推特和脸书。之后我意识到,我没有从网络上学到任何东西。上网的每一天我都是在吃多巴胺零食,每块零食就是140字符。我每次做的就是发推文,然后看看谁转发了我的推文。这件事很美妙很有趣,却只是个游戏。

这个时候我意识到,我必须回归阅读。[6]

我知道回归阅读非常困难,因为我的大脑已经被训练成这种模式,只会花时间在脸书、推特和其他碎片化的内容上。

于是,我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把书当成博客文章集锦或推文合集,这样我就不用必须读完这本书了。如果有人跟我提起一本书,我就把这本书买回来。现在我会同时阅读10本、20本书,都是一目十行、囫囵吞枣地读。

如果书的内容有点儿枯燥,我就跳过这部分内容。有时候,我会从一本书的中间开始读,因为有些段落抓住了我的眼球。然后,我想读多少就读多少,并不觉得一定要从头至尾读完。突然间,书籍又回到我的阅读百宝箱里。这真是太棒了,因为书籍中蕴含着古老的智慧。[6]

在解决问题时,问题越古老,解决方案存在的时间越长。

如果想学开车或者驾驶飞机,你就应该阅读一些现代指南,因为这个问题是在现代社会产生的,而且现代社会可以提供很好的解决方案。

 而如果是一个古老的问题,比如如何保持身体健康,如何保持冷静和平和,什么样的价值体系是好的,如何经营好家庭,诸如此类的问题,古老的解决方案可能更好。

任何流传了两千年的图书都经过了许多代人的甄别和筛选,其中的一般性原则更有可能是正确的。我想重新开始阅读这类书。[6]

你的脑海中是不是会偶尔出现一首歌曲的旋律,它总是挥之不去?这
就是记忆痕迹。其实所有思想的形成莫不是痕迹效应的结果。所以要慎重
选择阅读内容。
一颗平静的心,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个充满爱的家。这些东西是金钱
买不到的,必须通过努力才能获得。

[1]亚历山大时代是人类历史上文化大交流大融合的时代,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编者注

 



分享到:

编辑发布时间:2023-04-06 10:2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