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云笔记 >  专业学习 >  文章详情

2015年MBA管理类联考综合-论证有效性分析

豆豆   2021-12-04 16:24:48   784人已围观

【原题】

论证有效性分析:分析下述论证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等。)

有一段时期,我国部分行业出现了生产过剩现象,一些经济学家对此忧心忡忡,建议政府采取措施加以应对,以免造成资源浪费,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这种建议看似有理,其实未必正确。

首先,我国部分行业出现的生产过剩并不是真正的生产过剩。道理很简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过剩实际上只是一种假象,只要生产企业开拓市场、刺激需求,就能扩大销售,生产过剩马上就会化解。退一步说,即使出现了真正的生产过剩,市场本身也会进行自动调节。

再次,经济运行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产品的供求不可能达到绝对平衡状态,因而生产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常见现象。既然如此,那么生产过剩也就是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因此,如果让政府采取措施进行干预,那就违背了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

再说,生产过剩总比生产不足好。如果政府的干预使生产过剩变成了生产不足,问题就会更大。因为生产过剩未必会造成浪费,反而可以因此增加物资储备以应对不时之需。如果生产不足,就势必造成供不应求的现象,让人们重新去过缺衣少食的日子,那就会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总之,我们应该合理定位政府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应该管好民生问题。至于生产过剩或生产不足,应该让市场自动调节,政府不必干预。

【分析】

本题论证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既说生产过剩“不是真正的生产过剩”,又说“出现了真正的生产过剩”;既说“生产过剩实际上只是一种假象”,又说“生产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常见现象”。“生产过剩”这一概念的使用前后不一。

(2)“只要生产企业开拓市场、刺激需求,就能扩大销售,生产过剩马上就会化解。”生产企业开拓市场、刺激需求并非扩大销售的充分条件,因为销售还取决于市场饱和度、社会购买力、社会消费心理等其他因素。

(3)“生产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常见现象。既然如此,那么生产过剩也就是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常见现象是事物发展的外在表现;客观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本质属性,两者不能混淆。

(4)“如果让政府采取措施进行干预,那就违背了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既然生产过剩不能等同于客观规律,就不能推出政府采取措施解决生产过剩问题就违反了客观规律。

(5)“生产过剩未必会造成浪费,反而可以因此增加物资储备以应对不时之需。”生产过剩是指某些商品的生产超过了社会需求,以致商品滞销,库存积压增加,或者说,其产品已经超过了正常的消费需求和物资储备,因此,这一理由不能成立。

(6)“政府应该管好民生问题。至于生产过剩或生产不足,应该让市场自动调节,政府不必干预。”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不是绝对矛盾的。并且,生产过剩或生产不足也和民生问题相关,不能把它们完全分开。

【练习】

《漏洞百出的论证》

材料中作者通过一列的论证希望得出生产过剩是经济规律政府不必干预的结论,看似合理,细细推敲则会发现这里的推理过程漏洞百出,无法让人信服,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由生产过剩只是一种假象,只要企业扩大生产,刺激需求,扩大销售推不出就能马上化解,更不能推理出我国部分行业出现的生产过剩并不是真正的生产过剩。因为生产过剩的本质就是供大于求,既然已经供大于求了你刺激需求,扩大销售未必可以达成化解的效果,再退一步即使有效果也不一定马上能化解过剩现象。另外,如果市场出现了生产过剩,其本质就是市场调节已经失效导致的,所以市场本身不一定能自动调节,所以整个推理过程存在诸多漏洞,推理的结论也无法让人信服。

其次,由经济是动态运行,生产过剩也是经济客观规律,无法推导出政府干预措施就违背了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因为,经济是动态运行,生产过剩无法达到绝对平衡,但是需要在市场经济中的合理区间内才行,如果超出了一定的峰值会扰乱整个市场给企业、行业带来灾难,进一步会影响失业率,影响民生。所以政府的干预并不一定就影响了经济的运行的客观规律。因此,此推理过程不够严谨,推理的结论存在漏洞。

再次,由生产过剩未必导致浪费,生产不足会造成拱不应求等论据无法推理出生产过剩总比生产不足好,因为第一生产不足就必造成供不应求的想象存在结论过强,生产不足不一定造成供不应求的想象,可能只是临时短缺,后期立马恢复。生产过剩也未必造成浪费。所以整个推理过程中论据和推理都存在漏洞,结论也就无法令人信服。

综上所述,作者整个推理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想要得出结论还想更加严谨的推理。


分享到:

编辑发布时间:2021-12-04 16:2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