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云笔记 >  专业学习 >  文章详情

2021年MBA管理类联考-论证有效性分析

豆豆   2021-11-23 00:23:25   1183人已围观

【原题】

56.论证有效性分析

  1.常言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实际“眼见未必为实”。从哲学上讲,事物表相不等于事物真相。我们亲眼看到的显然不是事物真相。只有将表相加以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看到真相。换言之,我们看到的未必是真实情况,即“所见未必为实”。

  2.举例来说,人们都看到了旭日东升,夕阳西下,也就是说,太阳绕地球转,但是,只是人们站在地球上看的表象而已,其实这是地球自转造成。由此可见,眼见者未必实。

  3.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早就看到了这一点。 他说过,人们只看到了房子的“有”(有形的结构),但人们没看到“无" (房子中无形的空间)才有实际效用。这也说明眼所见者未必实,未见着为实。

  4.老子还说, 讲究表面的礼节是“忠信之薄”的表现。韩非解释时举例说,父母和子女因为感情深厚而不礼节,可见讲究是感情不深的表现。现在人们把那种客气的行为称作“见外”,也是这个道理。这其实也是一种“眼所见者未必实”的现象。因此,如果你看到有人对你很客气,就认为他对你好,那就错了。

【分析】

1、句中眼见为实中的“实”本意表示:真实,跟真相 本质不同,所以是:偷换概念。

2、地球上的表象也不等于真相,推不出;地球自转公转是现象也推不出真相。所以是:不当类比,

3、房子有形结构和房子无形空间的实际效用跟“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中的虚实存在类比不当,所以是:不当类比

4、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的比如是不当类比,有人对你很客气就认为它对你好,那就错了属于:结论过强

5、还有一个万能的理由,就是文章中说啥只要感觉不对就是:推理不当,推不出

【练习】

《眼见未必为实吗?》

           原文所给材料中的论证中通过一系列的分析,试图推论出“眼见未必为实”的结论,但是该论证在推论过程中存在不妥之处,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在第一段中作者想要通过事物的表相推出亲眼看到的显然不是事物真相,即“所见未必为实”的结论,该论证显然不够严谨。因为事物的表相不等于事物的真相,该论证过程中存在偷换概念的嫌疑,因此,论证者无法得出他所提出的结论。

           其次、在第二段中作者通过旭日东升,夕阳西下,地球自转等自然现象推出“眼见未必实”的结论,该论证显然不够恰当。因为站在人这个个体而言他看见旭日东升,夕阳西下这些自然景观其实就是真实的景象,只不过继续深究这个自然景象的背后是地球、太阳等宇宙球体运动所造成的;在这个层面上该论证过程中存在不当类比的嫌疑。另外推理过程中表象也不等于事物的真相,这一层面上该伦在存在偷换概念的嫌疑,因此,论证者无法得出他所提出的结论。

          再次,在第三段中作者通过房子的有形结构和房子的无形空间的实际效用的例子推眼所见者未必实,未见者为实的结论,该论证显然不够恰当,因为人可以看见房子的有形结构看不见房子无形空间的实际效用中的实际效用这里是指房子空间的使用价值,跟眼见为实中的“实”不是一会事,存在偷换概念的嫌疑,因此,论证者无法得出他所提出的结论。

          最后,在第四段中作者通过韩菲举例父母和子女因为感情深而不讲究礼节,可见讲究是感情不深的表现 推理“眼所见者未必实”的现象;该伦在显然不够恰当,因为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感情是一种特殊的感情,是一种亲密无间亲情,跟是否讲究没有直接关系;另外讲究跟感情深不深也没有必然关系,也就无法推理出“眼所见者未必实”,该过程存在强拉因果和类比不当的嫌疑。因此,论证者无法得出他所提出的结论。

          综上所述,原文在概念、论据及推理过程至少存在以上分析诸多逻辑漏洞,因此,该论证的有效性是值得怀疑的。


【范文】

1、https://zhuanlan.zhihu.com/p/425754137

分享到:

编辑发布时间:2021-11-23 00: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