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MBA管理类联考综合-论证有效性分析
豆豆 2021-12-01 16:15:51 369人已围观
【原题】
56.论证有效性分析: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 600 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
哈佛大学教授本杰明·史华慈(Benjamin I.Schwartz)在二十世纪末指出,开始席卷一切的物质主义潮流将极大地冲击人类社会固有的价值观念,造成人类社会精神世界的空虚,这一论点值得商榷。
首先,按照唯物主义物质决定精神的基本原理,精神是物质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因此,物质丰富只会充实精神世界,物质主义潮流不可能造成人类精神世界的空虚。
其次,后物质主义理论认为:个人基本的物质生活一旦得到满足,就会把注意点转移到非物质方面,物质生活丰裕的人,往往会更注重精神生活,追求社会公平,个人尊严等等。
还有,最近一项对某高校大学生的抽样调查表明,有 69%的人认为物质生活丰富可以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有 22%的人认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没有什么关系,只有 9%的人认为物质生活丰富反而会降低人的精神追求。
总之,物质决定精神,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会促进人类精神世界的发展。担心物质生活的丰富会冲击人类的精神世界,只是杞人忧天罢了。
【分析】
1、物质丰富只会充实精神世界,结论过强,因为物质丰富不第一定只会充实精神世界。
2、物质生活一旦得到满足,就会把注意点转移到非物质方面,推不出,因为有些人可能会一致追求物质生活。
3、物质主义并不是物质生活,存在偷换概念的。
4、大学生抽样,存在样本不当的嫌疑。大学生代表不了所有人。
【练习】
《物质主义不会冲击人类精神世界吗?》
材料通过一系列的的论证,试图得出“物质主义不会冲击人类精神世界”的结论,整个过程看似合理,但是仔细分析会发现在整个推理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和漏洞,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由“物质丰富只会充实精神世界”不能推论出“物质主义潮流不可能造成人类精神世界的空虚”这个结论,因为,其一物质丰富只会充实精神世界这个论据本身存在结论过强的问题,其二,物质丰富和物质主义存在混淆概念的问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推论出的结论难以让人信服。
其次,由“个人基本的物质生活一旦得到满足”不能推论出“就会把注意点转移到非物质方面”这个结论;因为当基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有可能会继续沉迷在更奢华的物质生活中,另外非物质方面也不等同于精神方面,还有精神生活也不等同于追求社会公平,个人尊严等,所以整个推理过程很牵强、混乱,继而无法得出作者提出的结论。
再次,由“对某高校大学生的抽样调查”不能推论出“物质生活丰富可以丰富人的精神生活”这个结论,因为所选择的大学生这个抽样样本对于这个论证不太适合,大学生并没有什么收入,并且过于单纯理想,不能涵盖社会各个阶层各类人群,存在样本不当和以偏概全的漏洞,所以用学生的调查推论出的结论不具有说服力。
最后,由“物质决定精神,社会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会促进人类精神世界的发展”,不能推论出“物质生活丰富不会冲击人类精神世界”这个结论,因为物质和精神之间并没有直接的线性关系,他们之间不不会一方提高就会促进另一方的提高或者发展,所以论据和结论之间的关系过于牵强,所推理出来的结论也很难让人信服。
综上所述,整个推理过程中在概念、样本、推理、结论等多个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和漏洞,所以结论难以让人信服。
【范文】
【附录】
1、http://m.hqwx.com/news/2017-12/15141700344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