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P思维逻辑层次
豆豆 2020-06-17 23:52:49 1936人已围观
最近在一个关于团队建设的课堂PPT上听到一个新词:NLP思维逻辑层次,如下图:
仔细看了看发现和5W2H有点类似:
逻辑层次的起源
学习和改变的逻辑层次最早是由人类学家格雷戈里·贝特森(Gregory Bateson 1904-1980)为行为科学的心理机制提出来的,是以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 1872-1970)的逻辑和数学理论为基础。后由罗伯特·迪尔茨(Robert Dilts)从中提炼和发展出来,并在1990年开始介绍。
贝特森确定了学习和改变的四个基本层次——每一个层次包含的元素都来自于它下面的层次,自下而上的每一个层次都会对个体、组织或系统产生更大的冲击力。
对于格雷戈里·贝特森(Gregory Bateson)来说,逻辑类型是“自然法则”而并非简单的数学原理。他说:由一组细胞组成的肌肉和单个细胞属于不同的逻辑类型——大脑的特征和一个脑细胞也不是同一逻辑类型。这两者可以通过间接的回应相互影响——即:大脑的整体功能可以影响到一个单个脑细胞的行为,而一个单个脑细胞的活动也支持到了大脑的整体功能,事实上,可以这样理解:一个脑细胞通过和其他细胞组成的大脑来影响它自己。
而逻辑层次是指个体或组织中各种活动所在不同层次之间的等级关系。每一层次的功能都是综合、组织和指导其下面层次的各种相互关系。高层次上发生的改变将必然向下“辐射”,从而在低层次上产生相应的改变。在低层次上发生的改变可能、但不一定能够影响到高层次。
神经逻辑层次是由以下神经物理结构的“等级”构成:
1、环境:神经末梢系统——感官和反射作用。
2、行为:运动神经系统——有意识的行为。
3、能力:大脑皮质系统——半意识化的行为(眼睛的活动,姿式等)。
4、信念、价值观:边缘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无意识的反应(如:控制心率,瞳孔变化等)。
5、身份: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整个神经系统,深层生命维持功能。
6、精神(系统):是全方位的——每个个体的神经系统组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更大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