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云笔记 >  管理笔记 >  文章详情

通俗解释“战略”与“战术”?

豆豆   2019-11-13 14:36:30   3381人已围观

战略和战术的定义

        战略,英文是 Strategy:是全局性、未来性、根本性的重大决策,指导战争全局的计划和策略。
        战术,英文是 Tactics:即达到战略目标的手段,具体部署和克敌制胜的谋略。

        这些词都是从希腊翻译过来的,战略在古希腊的含义是排兵布阵的艺术。战略不同于战术,他们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明显区别。一般说来,战略与战术主要是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战略是指为达到战略目标及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的总体谋划,而战术是指为达到战略目标所采取的具体行动。战略与战术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一般来讲,先有战略,后有战术,战术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战略。理解了以上,我们就理解了为什么在军事环境中,战略优先于战术。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战略”发挥到极致的莫属《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始计第一》中讲“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很多销售在行动之前缺少“庙算”,对项目当前形势缺少有效的分析与判断,也就没有更加有效的策略,是为完成特定阶段的动作而行动,这一点在日常工作和培训中很普遍。
        《孙子兵法-谋攻第三》中讲“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一点同样适于复杂销售。这里的“彼”指的是什么呢?从某个角度来讲指的是“除了自己的外在因素。”那么彼是指竞争对手,还是客户呢?很多销售人员则认为这里的“彼”指的是竞争对手,因为我们在和竞争对手博弈,从策略销售的角度来讲,这是个很可怕的观点,因为赢得销售的最终胜利,是客户做出决策选择我们,而不是竞争对手。当然不是说不关注竞争对手,我们应该关注的是“竞争对手所做行动在客户身上产生的影响”。
       《孙子兵法-军形第四》中讲“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能够取得胜利的军队往往在投入战斗之前,已经有了如何取胜的策略,已经把如何取胜经过了反复的推演和分析,然后才会投入到战斗。而我们的销售往往是“先战而后求胜”,得到项目信息就冲上去采取行动,或讲解方案,或演示产品,或参观客户,劳民伤财折腾许久,从战斗中退出身来才发现“我怎么还没有赢呢”,这就是兵法中说的“败兵先战而后求胜”。之所以如此强调策略,是因为策略经常被人所忽略。

毛主席经典的战略战术思想

        最经典的是毛主席的“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如果把对待敌人的态度分为战略和战术的话,那对待敌人有4种策略。
        第一种:战略上重视,战术上重视,如果用这种策略对待敌人,结果就是整天极度焦虑,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第二种:战略上重视,战术上藐视,如果用这种策略对待敌人,结果就是眼高手低,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第三种:战略上藐视,战术上藐视,如果用这种策略对待敌人,结果就是眼第手也低,这会死得很惨。
        第四种,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如果用这种策略对待敌人,既不会出现整天焦虑,又不会整天松松垮垮的。你可以这样理解: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雷军有很多名言流传在互联网中,比如“风口上的猪”、“专注、极致、口碑、快”。但我觉得他更牛逼的名言是“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怎么理解呢?比如大学快毕业了,有人听说公务员这个职业不错,于是通宵准备公务员考试,参加各种培训班,每天非常勤奋。你问他为什么要考公务员,他自己也不知道,没思考过这个问题,只是父母觉得公务员稳定,周围几个朋友也在报考公务员,所以就报考公务员了。这个人就是“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正确的应该是战略上勤奋,战略就是寻找自己毕业后做什么,是考公务员?考研?创业?还是工作?这是战略上的事,但这个人在战略上很懒惰,没思考到底该做什么,于是只能在战术上勤奋,别人说做啥,他就埋头做啥。

        再举一个例子,以说明:完美的战术是如何导致战略溃败的。例:无论如何看,日本偷袭珍珠港都是一次非常完美的战术胜利,但带来的却是法西斯全面的战略溃败。日本鬼子如果不轰炸珍珠港,二战也许还要多打好几年。

       1940年春夏之际,希特勒以闪电战横扫西欧,英军退守英伦三岛,日本军国主义者认为这是向南推进,夺取英法荷在东南亚的殖民地,攫取战略资源的大好时机。日本要占领东南亚,最大的潜在敌人是美国。
       为了一举击败美国,日本制订了精密的“Z作战计划”:模拟珍珠港地形,进行特技表演似的攻击训练;向夏威夷派出了间谍,侦察美太平洋舰队进出珍珠港的情况;为保密实行了严格的信件检查制度,并采取了外交等很多欺骗的方法。战争的结果世人皆知。突然的袭击和充分的准备,得到了巨大的回报,美国太平洋舰队伤亡惨重,所有在港的飞机和军舰全部覆灭。

        无论如何看,这都是一个经典的战术成功案例:充分细致的准备、有效的欺骗手段和准确的现场指挥,几乎没有瑕疵!然而,这却又是二战中最失败的战略行动之一。其直接后果是导致美国参战,并完全改变了二战的格局。从那一刻起,日本失败的结局已经确定。因此,英国首相丘吉尔高兴得老泪纵横。他在得知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的第一句话就是:“太好了!我们总算赢了。”曾几何时,为了把美国拖进战争,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只搞到一个《租借法》。

        希特勒却对此大为恼怒。他认为:德国征服欧洲、摧毁苏联、最后制服英国的目标是可能的,但前提必须是美国人不介入,因此尽量不给美国以参战的借口;但珍珠港事件使美国人终于找到了参战的借口,自己的世界战略可能要功亏一篑。


分享到:

编辑发布时间:2019-11-13 14:3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