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效用的多样性和无限性
豆豆 2023-11-17 12:28:22 327人已围观
效用是多样的,包括但不限于货币、时间、身体需求、心理需求、信念、情绪、认知等。
最基本的效用便是货币。货币本身其实没什么用,但因为它是媒介,有它就代表能交换(买到)很多东西。
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稀缺的(每个人的一天都只有 24小时,也很公平),它的价值大小在于个人的时间能交换多少价值,这是一个相对价格。所以我们说有些人的时间不值钱,那是因为他的单位时间能用来交换的货币收入低,而有些人的时间又真的很贵,那是因为他的单位时间能用来交换很高的货币收入。
欲望是最主要的用户需求起源,欲望最常表现为身体上的多种需求,如食、性、视、听、味、触、舒适、健康、美丽、生命、自由等。
就以美丽“这个效用而言,对这种效用的需求和生产交易过程孕育了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可能一个人每月挣3000元时,愿意花1000元去增加“美丽”;而每月挣30万元时,会愿意花几万元去买“美丽”。
人们对美丽的需求和投入有无限性,对健康、生命等也是这样。心理感觉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效用,心理效用的需求表现有生存、安全、归属、尊重、自我实现、好奇、审美、名誉、权力、友谊、爱情、闲暇等。
信念也是一个基本的用户需求起源,每个人的信念是不一样的,违反个人信念的事会给个人带来认知失调和负效用。比如有些人为了信念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不做某些他不认可的事情,这个拒绝过程其实对他个人而言也有一种正效用。虽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为了守护信念而付出甚至牺牲,但生活中依然有很多基于信念而产生的效用,以及为之支付的代价。
情绪也是一个最基本的用户需求起源,满足情绪能够给用户带来效用,这需要掌握足够多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并进行实验研究。不同情境下引发的不同情绪,会带来不一样的效用。
认知的效用主要体现为认知失调。认知失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自尊取向,即维护正面的自我形象;社会认知取向,即正确了解世界的需求。
自尊取向是指人都是要维护自己正面形象的。“我是对的”,而且“我对社会是有益的”,我不但是正确的,我还是个好人。这种需求是人的本能,如果他认为自己做的事跟这个需求不符,就会出现认知失调,就会本能地想去改变失调的状况。
社会认知取向,即正确了解世界的需求。这也是人类的本能,是人类进化而来、埋入基因里的,因为不具有这方面基因能力的人早就在进化过程中被淘汰了。
但是社会认知取向有时候和自尊取向是冲突的:一个人要正确认知世界,结果发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其实是错误的和坏的。这个时候,只有少数人在少数时候能够进行自我否定和自我改变,多数人的习惯做法是在心理上寻找自我安慰甚至扭曲认知,以营造这件事其实“不算坏”甚至是“好的”的感觉,继续假装自己是正确的,自己是好人,归因于别人有偏见或无知,或者归因于这是别人和环境造成的问题。
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效用的多样性。比如基本的食物,假如我们只是为了活下去,每天要补充能量,可能10元钱一顿饭就可以满足我们的需求。但是为什么我们还要花更多的钱去购买食物?这里面的场景和原因是多样的,提供的效用也是多样的。
比如你可能愿意花更多的钱去购买“安全”,觉得更高的食品安全度比付出的额外成本价值更大。你也可能觉得视觉感受很重要,觉得为某道菜的“视觉”效用付出一定程度的额外成本是划算的。当然你也可能是为了“味道”效用买单,为了吃一顿美味,横跨整个城市,再排队两小时,额外付出高额的金钱及时间等交易成本去换取这个效用。当然你也可能是为了获取“舒适”效用,为了少走几步,选择在公司旁边的便利店购买,虽然便利店里的食物可能确实会比远一点的大超市贵一些,甚至难吃一些,选择少一些,但这个“舒适”效用在某些情境下可能对你而言更有价值。如果你发现某种快餐是你喜欢的明星在代言,那么作为粉丝的你也因此获得了一个“归属感”效用。当然,“归属感”的获得也可以是因为一个菜系(如川菜)、一个连锁品牌、一个营销定位、一个同事中的热门选择等。再比如说,服务员特别殷勤,你获得了“尊重”的效用;或者商家提供VIP会员的身份和特权,很多人愿意为这种额外的“尊重“效用支付金钱或者至少支付留存率、复购率。如果你决定不出门买,选择以叫外卖的方式来完成一顿午餐,额外支付一点配送费,你换回了“自由”“舒适”“省时间”的效用。
如果你认可一个产品带来的某种效用,且这个效用大于你愿意支付的代价,这种效用的交易就能成立,世界上就多了一笔消费、一次交易,同时也为交易双方创造了两组新价值。
如上所述,哪怕是最简单的食物,其能够带来的效用也是非常丰富多样的,理论上旬以无限创新和叠加效用,只要有人愿意买单就能生成新交易。所以任何产品的潜在效用都是无穷无尽的,企业的不同创造方式,其实只是在选择某个效用带来的收入是否能大于提供它的成本。如果成本低于收入,那么企业便会扩大生产这种产品,在市场上出售这种“效用”。
所以我们说其实用户不是人,是需求的集合。某个人可能在 A情境下,是某个产品的用户,但在B情境下却又不是这个产品的用户了,因为这个产品在A情境下可以提供最大效用满足他的需求,但在B情境下却又不能了。
比如一个人平常的购物理念是能用就好,追求极致低价,主要购买渠道是拼多多。但某天因为他第二天急需一个电钻,他选择了配送速度更快的京东作为此次消费的场合,主要是看中了京东能在这个情境下,额外满足其对配送速度的需求。而如果配送速度这个高优先级需求得不到满足,其他效用在这个情境下都无从谈起。所以这是一个同时使用拼多多和京东的自然人,那么这个用户究竟算谁的用户呢?相比之下,以自然人的角度来分析谁是用户是有缺陷的,可能导致企业自我满足于几亿注册用户这种片面的数据,而忽略思考自己到底提供给了用户哪些效用,满足了用户相关需求总量中的多少。
再比如今日头条这个以新闻资讯起家的App,假设其通过提供新闻资讯达到了1亿用户量的规模,然后又在资讯的基础上做了视频、社区、汽车、教育等几十个产品且这1亿人大多在用,如果只看日活跃用户,那还是新闻资讯吸引的这1亿人。那今日头条的用户数增加了吗?其实是增加了的,本质上,头条系列产品已经满足了几十亿用户的需求,因为它满足的用户需求多了n倍,它创造的用户价值也远不是用1亿日活跃用户能评估的。
所以我们更建议以需求的角度来定义企业的“用户”,因为不同的产品、不同的使用场景,满足了不同的效用需求。而用户从来都不是人,只要多提供了一种效用,多了一种交换内容,那就多了一类用户,有交易就有用户。
希夫曼曾提出一个脸书用户使用动机的汇总表,说明脸书的效用、满足的用户也是非常多样的。
分享信息:提供信息,分享对他人有用的信息,传递新闻。
便利与休闲:感到愉快,同他人联系简单快捷,仅仅因为喜欢。
打发时间:对抗厌倦、无聊感,其他人都在做。
人际效用:遇到背景相似的人,遇到趣味相同的人。
控制:想让别人为自己做些事情,告诉别人做什么。
备推广工作:推广自己所在的组织机构,推广个人工作。
不管人们用了你“一个产品”还是“几种产品”或“几种功能”,只要满足了几种需求,就有几种交易,就有几种不同的用户。
不断增加效用,不断促成用户改变行为——不管是让他花时间,还是让他花钱来与你产生新的交换,都算增加了一个新用户。从这个角度来看,用户其实是无限的,地球上一共有 70亿人,但用户可能有几千亿、几万亿。因为一个人可以购买或使用无数种产品,并在这些产品上获得多种效用。同样一个产品,可以叠加很多效用。卖同样一批橘子,可能卖的是“低价”,也可能卖的是“有机”“安全”,又或者是卖“甜度”、卖“水分”、卖“产地”、卖 “保障”、卖“新鲜”、卖“方便”、卖“包装”、卖“归属”、卖“爱心”、卖“反季节”的稀缺性等等,卖的其实是效用(或效用组合),而不是具有相近物理属性的橘子本身。
以效用角度去分析什么是用户,更容易得到对企业发展有利的判断。因此不用过多地纠结这个定义本身,而是以这种视角去不断感悟和细分自己产品的用户,这样会有很大价值。
效用也具备个体性,同样一个产品带来的效用,对不同的个人来说差异很大,受到情境、边际及个体的禀赋、资源、偏好、认知的影响。信息的完备性及原有的思维框架也会影响一个人对效用的判断。
比如,如果打车软件有个功能,高峰期加价 200元可以马上打到车,这个功能的用户一定是有钱的人吗?也未必,一个平时省吃俭用的人,如果他妻子临产,在紧急时刻他肯定也愿意用这个功能来加价打车。主要是因为情境发生了变化,因此同样的一个产品功能、同样一次服务内容带给他的主观效用已发生了变化。
前文提到的房产交易的例子也比较好理解。假设交易的双方都是以投资为目的进行这次房产交易,长期来看,大概率必有一方在这次交易中亏了(或少赚了)。但在交易发生的时刻,双方都是觉得“自己赚到了”的,双方的个人总效用因此次交易而变得更大了。这可能是因为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比如一方知道这房产附近即将要修建地铁,而另一方不知道;也可能是双方对房子的偏好不一样;等等。效用的个体主观性在某种意义上也使市场出现了很多的交易可能性,如果所有人对一个产品的效用评价是一致的,比如所有人都看跌一个股票,那么交易就不会发生。效用是心理上的主观评价。心理上的东西往往有个特点是“信则有,不信则无”,理解以后,可以有意识地规避或接受。一个热门TED演讲提到,有个研究追踪了3万名美国成人,问他们“去年你感受到了多大压力?”和“你相信压力有碍健康吗?”。然后多年统计发现,前一年压力颇大的人,死亡风险增加了43%。但是,这个数据只适用于那些相信压力有碍健康的人。承受极大压力的人,若不认为压力有碍健康,其死亡风险就不会升高。研究人员认为,过去8年中有 18万美国人的过早离世是因为“相信压力有害”这个想法。“相信压力有害”位列美国2012年第15大死因,排名高于艾滋病和谋杀。
因为产品对不同用户的效用是有差异的,因此我们在决定做什么产品或更新什么功能之前,先要讨论:我们要满足的是哪些用户?该产品代表什么清境下的什么效用组合?这个产品迭代能否结合我自身的各种优势,实现较高的投入产出比?这里的收益可以是金钱上的,也可以是流量上的、口碑上的、安全上的等。